在去年的CES上,我们就看到了大量的4K设备,而本届CES上,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厂商也展示了更多的4K设备,即便是不在4K主战场发力的夏普,也在其Q+电视上提供了4K播放的能力。在硬件已经就绪的情况下,软件并没有跟上脚步,4K源的匮乏仍然制约了4K的全面爆发。
解决源的问题除了需要电影制作发行公司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普通用户能够大量的创建4K视频,作为最流行的视频拍摄工具,手机当仁不让的承担起了主要的责任,去年,支持4K录制的手机开始上市,比如三星Galaxy Note3,其采用了高通骁龙800处理器平台,现在,高通致力于为未来的手机产品全面提供4K录制的支持,在CES2014上,高通也演示了这样的成熟方案。
另一方面,高通还在CES2014上推出了骁龙802平台,这个平台的主要承载终端是智能电视,它的主频为1.8GHz,采用四核设计,在功能特性上,大致和骁龙800、骁龙805相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骁龙802可以通过Hollywood Quality Video技术将普通的1080P视频实时转换成为接近于4K质量的视频,这个功能将极大的拓展了4K的源。
当然,目前4K全面普及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大屏幕4K播放设备的价格仍然较高,距离主流市场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第二是存储成本,尤其是手机存储成本,对于4K应用来说,仍然不够低廉,记者尝试录制了一段10秒钟的4K视频,就占据了60M的存储空间,一段三五分钟的视频就要占据上GB的空间,对于目前出货最大的16G容量手机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表现出"顿悟时刻"现象,但这些自我纠错行为并不能实际提升推理准确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验证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强于验证答案质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验证时无法有效利用视觉信息,为AI多模态推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MIT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SparseLoRA技术,通过动态稀疏性实现大语言模型训练加速1.6倍,计算成本降低2.2倍。该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计器智能选择重要计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已在多个任务上验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