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5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云计算大会如期举行,此次大会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但作为第一次参会的菜鸟,还是觉得大会到处充满了新奇,开阔了眼界。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三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词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而且,它们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大上”,其实它们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着,并尽全力提供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服务。
无论何时,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永远是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而“人工智能”更是体现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人们对用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设想。
如今,专家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实现需要大量数据的采集,然后在针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智能”的判断结果。最后,机器再根据得出的结果自动下达指令,实现为用户提供其需要的服务。简单来说,以目前掌握的科学力量,将“云计算”与“大数据”充分融合并加以利用,便可让“人工智能”的实现成为可能。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基于“云计算”、“云服务”的智能硬件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行业内的专家也都认为智能硬件的出现,将是下一个爆发点。但,这个爆发点的关键在于设备(机器)为用户带来的体验。只有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其最需要、最能击中痛点、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服务,智能硬件定会迎来一个春天。
然而,如何将用户体验正中用户的痛点、如何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如何推送至产品功能所针对的人群。这些问题便成为智能硬件设备在开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
一位圈内的友人说过“产品,不能因为功能而提出场景”。我深以为然,尤其针对智能硬件产品的开发,对用户的使用场景及真实需求的了解,成为决定一款智能硬件产品成败的必然条件。
在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工业巨头,也都在追寻“互联网+”精神,从“云计算”与“大数据”入手,寻求企业形态与产品的转变。而代表了互联网创新精神的智能硬件厂商更应如此。
在如今的市场中,“云计算”等服务早已成为众多知名厂商血拼的红海。于是带给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便是可轻松寻得成本满足自身承受能力的“云服务”供应商。
在智能硬件产品中融入“云服务”后,企业便可深入的去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需求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数据记录在云端,形成自家企业的用户信息库。然后,利用信息库内的海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大数据分析,从而将得出的结论更好的用于用户体验的研究中去,让产品真正起到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实现“人工智能”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的基础上,并不会出现科幻电影中统治人类等反人类的情况出现。因为这种“人工智能”的根本是以人为主,“大数据”的提取主旨在于分析,而并不是让智能设备进行独立的“思考”。所以,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而产生的“人工智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将成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服务者,永远不会是管理者。这才是科技以人为本的真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表现出"顿悟时刻"现象,但这些自我纠错行为并不能实际提升推理准确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验证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强于验证答案质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验证时无法有效利用视觉信息,为AI多模态推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MIT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SparseLoRA技术,通过动态稀疏性实现大语言模型训练加速1.6倍,计算成本降低2.2倍。该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计器智能选择重要计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已在多个任务上验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