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以“微鲸一代,大有看头”为主题的微鲸上市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微鲸科技发布了首款产品——微鲸电视,出于对电视产业的理解,以及背后诸多实力企业的相助,微鲸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它背后潜藏的大能量。
而作为中国传媒产业的风云人物,黎瑞刚也是以另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作为微鲸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他也表示其实他在四年前就已经开始想要做电视了,而做好一切的准备之后,他也在一年前正式启动了这个项目。
微鲸科技拥有堪称“极客天团”的幕后团队,创始人兼董事长黎瑞刚为中国媒体产业标志性领军人物。自2009年创立CMC以来,在黎瑞刚的带领下,华人文化已经在传媒娱乐领域的核心环节创造出了众多行业龙头和明星企业。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怀宇,是中国电视新媒体产业领军人物。作为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的首批探路者,李怀宇带领团队开创了中国IPTV产业,并打造了用户规模全球第一的IPTV平台。《新周刊》前执行主编、华人文化首席内容官封新城也担任了微鲸的“内容总舵手”。
除此之外更有世界级工业设计大师,Google TV软件研发负责人等各领域精英加盟。同时, “音乐诗人”李健也担任了微鲸的首席艺术顾问,也为微鲸带来了不少的文艺气质,也让科技与文艺这两个看似挨不上边的事情能够完美的结合。
提到互联网智能电视,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产品,但对于内容方面的忽视一直是传统互联网电视企业的弊端,拼硬件堆配置似乎成为了最简单粗暴的竞争方式,但是微鲸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因为除了硬件以及软件上面的表现,而电视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内容上的突破。
得益于CMC及互阿里巴巴、腾讯的协助,微鲸不仅拥有巨量OTT内容资源库,更携手华纳兄弟、梦工厂、星空传媒、IMAX、财新媒体、体奥动力等,共同打造微鲸电视独家精品内容。而李怀宇也表示,未来微鲸将不仅是一个精品内容的播放者,还将成为精品内容的制造者,为用户创造出更多的优质内容。而以内容为核心的微鲸电视也有着颠覆互联网电视市场的决心。
在“三网合一”和“互联网+”的政策及趋势导向下,互联网电视行业才刚起步。李怀宇说:“我们的梦想不仅是要造一台互联网时代的好电视,而且要成为中国年轻家庭新一代生活方式的代表,就像当年福特做的T型车,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每一个年轻家庭做出物超所值的好产品。”
但对于微鲸来说,他们的方向绝不仅仅是电视这么简单。黎瑞刚曾表示:“微鲸是一个平台项目,而不是单一的产品线,微鲸电视是把华人文化的整个产业打通的核心环节。”而这也道出了微鲸科技真正的野心。
众所周知,无论是互联网电视,还是智能互联网平台,微鲸科技都没有占得先机。传统的电视厂商都逐渐在向智能电视转型,除此之外,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也都在这个行业中取得了出彩的成绩。要从这些企业的口中分食,谈何容易。
虽然看似竞争激烈,但微鲸对此并不感到担忧,李怀宇表示微鲸以优秀的体验和海量的内容形成了独到的优势,也十分富有竞争力。李怀宇在会上还说道:“虽然我们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我们要做第一个吃到螃蟹肉的人。”
首款微鲸电视的型号为WTV55K1,55寸显示屏,4K分辨率,使用安卓系统,杜比音效,并由冠捷代工。内部采用MStar828四核CPU 、Mali-450四核GPU,2G内存,8G闪存等一系列基本配置。系统有别于传统智能电视的磁块式设计,首次采用了瀑布式操作。
微鲸电视售价为3799元硬件价格和年费199元微鲸会员服务,将于8月14日10:00在微鲸天猫旗舰店全球独家预售,8月18日 00:00 在微鲸天猫旗舰店和微鲸官网同步启动现货发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
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GraphCast是一个革命性的AI天气预测模型,能够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10天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超越传统方法90%的指标。该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学习40年历史数据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卓越,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为气象学领域带来了效率和精度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