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5月23日 北京消息:近日,滴滴快车拼车升级为“站点拼车”。目前,北京地区的快车拼车已升级为站点拼车。用户下载、更新至最新版本的滴滴出行APP即可在快车界面内使用、体验。未来,滴滴将基于市场反馈,逐步在其他城市推广“站点拼车”。
站点拼车引入智能站点推荐。乘客选择站点拼车后,系统会基于步行距离、时间、路况等维度计算出附近3-5个适合上车的站点,并推荐一个最佳站点。乘客发单,司乘匹配后,双方均需在限定时长内到达碰头站点。各订单限定时长基于站点位置、实时路况等因素而不同。
站点拼车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行程路径规划,确保行程途中车辆无需掉头接拼友,帮助司乘减少了因途中接人而产生的拼车绕路里程,提升出行效率,增加司机时薪。试运行期间数据显示,与之前的拼车相比,站点拼车可平均减少30%的绕路里程。
作为城市分享绿色出行的典型代表,拼车是目前解决城市拥堵的有效途径。2015年至今,滴滴不断优化拼车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持续助力城市分享出行建设与发展。今年春季,滴滴还提出并在北京尝试了“拼车优先派单”的策略,缓解了清明小长假期间的出行需求压力。
站点拼车将帮助城市提升更多特殊场景的出行效率。在演唱会、足球赛等人流短期聚集的场景下,站点拼车在提高乘客打车成功率的同时,能帮助主办方快速疏散人群,缓解场馆附近的交通拥堵状况。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挖掘的智能站点,可为大型综合体规划上下客停车点提供建议,提高综合体附近车辆流动的效率。
分析人士评价,站点拼车的创新在提升拼车体验的基础上,也将为拼车的普及打开新局面,尤其是居住在卫星城大型社区的年轻一代将更多地思考是否需要购车。全球领先咨询机构凯捷(Capgemini)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网约车及拼车服务正对现有购车和养车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34%消费者认为移动出行服务可替代养车,56%的消费者则认为移动服务对购车可起到补充作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
上海AI实验室团队发现自回归图像生成模型存在局部依赖、语义不一致和空间不变性缺失三大问题,提出ST-AR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掩码注意力、跨步骤对比学习和跨视角对比学习,让AI"先理解再生成"。实验显示,ST-AR将LlamaGen模型的图像理解准确率提升一倍以上,图像生成质量提升42-49%,为构建更智能的多模态AI系统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