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了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这是互联网时代很应景的一个表现。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出门不要带现金,连坐公交车、地铁也都用手机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开发票和报销却没有实现无纸化,开发票需要排队,报销还需要贴发票,交凭据,等待报销的钱到账,即便是电子发票出现,也没有能彻底改变这个体验。
近期,区块链行业热度衰减,一张区块链发票让行业里看到了一股清流,这个场景的出现,完美的契合了区块链的基本技术特点:可追溯、防篡改和防丢失等。
一张发票,让智能合约的价值得到了最大体现:场景相对简单、固定,而且目标清晰明确,对“智能”和“合约”的要求相对简明而且可编程。
我们来看一下发票在链上的流通过程:商家在区块链上实现发票申领、开具、查验、入账;用户可以实现链上储存、流转、报销;而对于税务监管方、管理方的税局而言,达到全流程监管的科技创新,实现无纸化智能税务管理。
在这个场景中,Token就是发票,是有高价值的数据凭证,符合区块链防伪的诉求,作为链上的发票——Token符合“链上生、链上用”的闭环。
发票本身的信任成本很高,尤其是小额发票,需要信任的机器来降低门槛。另外,发票本身属于低频交易,以目前区块链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发票上链。
整个过程中,就是以发票为中心,让发票在区块链上的用户、单位、商家和税务之间自动流转,把用户、单位、商家和税务都连接成网,发票的很多I/O工作都内化了,不会再出现“双开票”和“双报销”。
“让发票多跑路,让领导少签字”,是区块链发票为大家带来的便利。区块链发票背后实现的真正价值,是发票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和区块链化,从外部接口走向内部接口,这才是未来趋势。
关注科技行者微信公号(itechwalker),获取《区块链杂谈》电子杂志
来源:《区块链杂谈》电子杂志第八期
作者:何宝宏 《区块链杂谈》名誉主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编辑:孙封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现代大语言模型就像一栋拥有数百个房间的豪华大厦,每个房间(或称为"层")都执行特定的功能,共同协作完成复杂的语言理解和生成任务。然而,这些模型的规模已经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只有拥有高端计算资源的机构才能负担得起它们的运行成本。这就像一辆耗油量极大的豪华跑车,普通人负担不起它的燃料费用。
想象一下,当你在解答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你不仅需要给出答案,还需要详细解释每一步推导的理由,不能有任何逻辑跳跃或假设——这就是形式化数学推理的严格要求。
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音助手,比如Siri或ChatGPT。它们通常是这样工作的:你问一个问题,它回答,然后安静地等待你的下一个指令。这就像是一个只会被动回应的服务员,永远等待你的呼唤。而Voila团队认为,真正高级的AI助手应该更像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好朋友或队友,能够自然地融入你的生活节奏中。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料理比赛,有两位评委。第一位评委只给你一个分数,而第二位评委会详细解释你的菜品在口感、创意和技巧上的表现如何,然后才给出最终评价。显然,第二位评委的反馈对于你改进厨艺更有帮助。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开发了能像第二位评委那样工作的AI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