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A上海会议召开在即,据悉,中国移动将在会议之前发布他们的5G最新动向--6月25日,中国移动将在上海正式发布“5G+计划”。
今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颁发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具有高速率、广连接、低时延等特征,是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引领融合创新、激发新型信息消费的新动力,成为促进产业升级、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早在2012年,中国移动就启动了5G研发工作,并在ITU、3GPP中牵头32个关键标准项目,在全球电信运营企业中排名首位。累计提交标准提案2700余篇,在全球电信运营企业中网络领域提案数排名第一、无线领域提案数排名第二,申请5G专利超1000项。由中国移动牵头的5G网络架构标准成为首次由中国公司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目前,中国移动已在全国开展了面向14个重点行业74个场景的5G应用创新。如在央视春晚上,通过中国移动的5G网络,在深圳分会场历史性地实现了4K超高清内容传输;在今年“两会”上,通过移动5G网络实时直播“两会”4K高清视频;凭借移动5G超低延时的特性,实现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由3000公里外的神经外科专家,成功为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等。
在4G发展时代,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共建设241万个4G基站,覆盖99%以上人口,4G用户数超过7亿。如今,在中国5G商用迈出实质性步伐之际,中国移动将如何建设部署5G网络、如何让5G赋能各行业、如何通过5G改变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令社会各界瞩目。
这些关注将在6月25日中国移动在上海举办的“5G+ 共赢未来”发布会上揭晓答案。中国移动将发布5G标识、5G+硬核能力体系、5G终端先行者升级计划、5G+行业应用等系列内容。这一切,将为合作伙伴、广大客户描绘出一幅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化的5G蓝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
上海AI实验室团队发现自回归图像生成模型存在局部依赖、语义不一致和空间不变性缺失三大问题,提出ST-AR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掩码注意力、跨步骤对比学习和跨视角对比学习,让AI"先理解再生成"。实验显示,ST-AR将LlamaGen模型的图像理解准确率提升一倍以上,图像生成质量提升42-49%,为构建更智能的多模态AI系统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