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对吃豆人的经典形象非常熟悉。它既没有颓废的气质、也没有忧郁的眼神、更不会蹦出什么段子或者金句。它来到世间只做一件事:吃豆。
这跟黑洞的属性实在非常相似。黑洞也只做一件事:吞噬。而且跟吃豆人差不多,黑洞也只吃离自己很近的东西。
黑洞与恒星经常碰撞,然后二者就此合体。接触之后,恒星很快也会变成黑洞,并融入碰上的黑洞让它变成一个更大的黑洞。
但整个过程是偶然还是种主动行为?万一黑洞是在积极猎杀恒星呢?虽然黑洞的这种活动不会加快宇宙奇点的来临,但至少能把自己越吃越大,如同宇宙背景下一个愈发庞大的真空陷坑。
而且在对一些合体事件进行观测后,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黑洞很可能与宇宙保持着相同的膨胀速度。
来自夏威夷大学、芝加哥大学与密歇根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观察到,黑洞是宇宙合并的显著结果,而且这些黑洞的尺寸似乎比天体物理学家想象中要大得多。
在重复运行模拟并引入某些新的物理现象作为参考之后,研究团队确定黑洞很可能在以同步于宇宙的速度持续膨胀。总结来讲,随着宇宙本体的膨胀,黑洞也在持续增长并变得越来越强。
回到开头关于吃豆人的例子,其实这里也有不当之处。在游戏里至少那些小鬼魂还能伤害到吃豆人,除非我们的主角吃下能量药丸。但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逃得过黑洞的引力,就连光都不行。
而麻省理工学院近期一项最新研究则证实了一种猜测,即黑洞可以利用强引力造成的真空破坏力瓦解周遭恒星并产生重金属。
在中子星与黑洞之间的某些碰撞中,星体并不会被完全吞噬,而是在巨大的不稳定能量中生成金与铂等元素。
考虑到黑洞随宇宙膨胀以及金属元素自由漂浮等理论,目前还不清楚这些金与铂元素最终是否会被黑洞吸收。
不过就算是能产生一点重金属,黑洞的创造也只能说是“破坏之余的意外行为”。毕竟如果是两颗恒星直接相撞,产生的重金属会更多、更丰富。
科学家们希望未来几年内当下一代太空望远镜与天文台部署到位之后,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多新的黑洞观测见解,包括关于宇宙最初奇点形成的细节信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
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GraphCast是一个革命性的AI天气预测模型,能够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10天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超越传统方法90%的指标。该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学习40年历史数据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卓越,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为气象学领域带来了效率和精度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