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扎克伯格、Airbnb背后的风投大佬a16z:传统风投正走向死亡?

扎克伯格、Airbnb背后的风投大佬a16z:传统风投正走向死亡?

2025-04-30 20:34
分享至:
----..---.-...-/--...-.-......./-...-....-..--../-............-.- ----..---.-...-/--...-.-......./-...-....-..--../-............-.- ----..---.-...-/--...-.-......./-...-....-..--../-............-.- ----..---.-...-/--...-.-......./-...-....-..--../-............-.-
2025-04-30 20:34 周雅

作者|周雅

今天分享一场让人眼前一亮的对话。a16z联合创始人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和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与公司最新加入的普通合伙人埃里克·托伯格(Eric Torenberg),为我们揭开了风投世界的神秘面纱。

这不是一般的闲聊。a16z自2009年创立以来,投资了从Airbnb到Facebook等数十家明星企业,彻底改写了风投行业的规则。他们不只是投钱,而是重新定义了一家风投公司应该做什么。

我最被震撼的是,他们如何把自己痛苦的创业经历转化成全新的风投模式:他们了解创始人的痛点,因为自己就经历过;他们能看到行业盲点,因为曾被这些盲点伤害过。这种“客户思维”和“结构性思考”的结合在商业世界非常稀有。

他们对媒体环境变化的洞察同样犀利,我们所谓的“主流媒体时代”实际上是历史异常,而现在的“碎片化社媒环境”更接近历史常态。另外,他们提出的行业“杠铃效应”真是点醒梦中人,无论是零售、广告还是法律服务,中间地带正被两端蚕食:一端是超大规模平台,另一端是高度专业化的精品服务。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软件吞噬世界”理念如何彻底改变了风投规模。传统认为每年只有15家科技公司能成功,所以风投公司保持小而精就够了。但如果每个行业都被软件革新,成功公司数量会爆炸增长,整个行业结构必须重塑。这就是战略思考的典范。

当他们讨论AI可能颠覆风投时,即使是这两位行业颠覆者也流露出一丝不确定——虽然风投本质上是人际关系和心理分析的艺术,但谁能确定AI不会在这方面也变得足够好呢?

最后,我特别喜欢他们对“过度融资”的观点——从纯财务角度看或许不是最优的,但从社会角度看,让更多人有机会追逐改变世界的梦想,可能是资本最好的用途了。

扎克伯格、Airbnb背后的风投大佬a16z:传统风投正走向死亡?

a16z的雏形

本·霍洛维茨和马克·安德森的风投故事发生的相当偶然。

他们把自己的公司Opsware卖给惠普后,两人通过AOL即时聊天讨论“下一步干什么”,当时他们已经做了一些小规模的天使投资,甚至有个叫“Horowitz”的小天使基金。

安德森直言不讳地批评当时的风投行业:“风投对投钱的人(LP)很好,但对创业者来说却是个平庸产品。创业者拿到钱后,那些所谓的‘聪明投资人’基本上三个月见一次面,对你的业务知之甚少,几个月后就帮不上任何忙了。”马克认为,既然创业这么艰难,总该有人提供更好的支持。

霍洛维茨半开玩笑地提议:“我们可以开一家公司,叫它Benmark——这是对知名风投公司Benchmark的一个双关语。”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安德森居然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这就是后来著名的a16z的雏形。

安德森补充了他对风险投资的观点:“我到现在还觉得风投这行业的存在本身就很神奇。”他说自己成长过程中根本没听说过风投,直到来到硅谷之后,第一个商业伙伴吉姆·克拉克(Jim Clark)才给他解释了这个概念。“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居然有一群人,专门去找那些疯狂的创业者,在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给他们钱。”

安德森对风投的认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先驱们,如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汤姆·珀金斯(Tom Perkins)、皮奇·约翰逊(Pitch Johnson)、比尔·德雷珀(Bill Draper)和亚瑟·洛克(Arthur Rock),对这些人非常尊敬,因为他们发掘了创立英特尔的Bob Noyce和创立苹果的乔布斯等传奇人物。

虽然安德森和霍洛维茨都曾与顶级风投有愉快的合作经历,在90年代与凯鹏华盈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以及后来与Benchmark Capital联合创始人安迪·拉切列夫(Andy Rachleff),让他们看到了改进行业的机会。

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风投界急剧萎缩。安德森回忆,到2004年,当他们开始增加天使投资活动时,整个行业可能只剩“五六个”天使投资人。随着他们帮助越来越多创业者拿到投资,他们经常充当创业者和风投之间的“调解员”。

霍洛维茨说:“如果我们自己带着支票本去投资,不就能省掉这个中间环节吗!”他发现,当时的风投圈很少有人真正创办过有一定复杂性或有价值的公司,很难真正理解创业者的处境,那正是市场需求。

扎克伯格、Airbnb背后的风投大佬a16z:传统风投正走向死亡?

a16z的颠覆策略

2009年,安德森和霍洛维茨推出了一支3亿美元的首支基金,正式成立了安德森·霍洛维茨公司,面对那些看似不可撼动的行业巨头,他们如何突出重围?霍洛维茨回忆说:“当时的大型风投势不可挡,有些已经存在了50年。”

于是,他们考虑了几种差异化策略,其中一个策略是,同时做常规风投和大量天使投资,这在当时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向风投圈的朋友请教,结果不少人认为这是“蠢主意”,说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行不通。

另一个关键创意来自他们的朋友、创意艺术家经纪公司(CAA)Michael Ovitz的启发:“风投公司能否不仅仅是合伙人的集合,而是更多人的集合?”他们想到,与其给合伙人发高薪,不如把这笔钱用来建一个平台,目的是让创业者拥有像大公司CEO那样的资源网络和影响力。比如迪士尼的鲍勃·艾格(Bob Iger)或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那样能够随时联系到任何人的能力。

霍洛维茨很明确地说:“我们的理念是,从没想过做一家小而美的精品风投,建一个对世界没有意义的小型风投公司,与建立一个主导全球的巨头一样困难,那为什么不直接做后者呢?”他们从一开始就志存高远。

安德森指出,他们作为公司创始人和CEO的经历,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用战略眼光思考:“当你运营一家与对手激烈竞争的公司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考虑战略、行业结构、经济模式、竞争优势、营销策略等各个方面。”

相比之下,尽管早期风投先驱们都是企业家出身(比如汤姆·珀金斯、Gene Kleiner、Don Valentine、Pier Lamont等),但到安德森和霍洛维茨进入这个行业时,大多数风投都是职业投资人而非实战派企业家。安德森讽刺地引述了一位风投对自己工作的描述:“风投就像坐在寿司传送带餐厅,你就坐在沙丘路上,成千上万创业公司从眼前经过,你偶尔伸手抓一家,投资一下。”

这种懒散态度让安德森震惊:“天哪,这是何等的自满!”对习惯了创业公司拼命工作文化的人来说,这种“做最少工作”的风格简直不可理喻。他强调:“创业维艰,任何额外的帮助都会被非常感激。”

安德森还分享了更荒唐的经历:一位著名风投告诉他们,工作中最讨厌的部分是与有限投资人(LP)打交道,因为这些人“不聪明”,他会像对待蘑菇一样对待LP——“把他们装在纸箱里,盖上盖子,塞到床下,两年不拿出来。”安德森感觉受到了暴击,他说:“我们对那些做空我们股票的对冲基金都比这尊重多了!”

反之,当他们与潜在LP接触时,发现这些机构投资者其实非常聪明和专业。LP们对安德森和霍洛维茨做了30-35次背景调查,对他们了解得极其深入。“有趣的是,我们可能是硅谷唯一一家有‘双人关键人物’条款的公司——意思是我们俩人必须同时在职,基金才能继续运作,因为LP们认为‘你们各自都有缺点,但在一起时这些缺点就互相抵消了’。”

当被问及他们如何互补时,霍洛维茨解释道,这与他们之前的公司有关:网景和LoudCloud。安德森在22岁创立网景时还很年轻,而霍洛维茨的LoudCloud则陷入了“可怕的麻烦,烧掉了大量现金”。但两家公司最终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因此LP们或许认为“以某种方式,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能够解决问题”。

关于他们的工作方式,霍洛维茨解释说:“我们是联合创始人,在公司的战略和方向上密切合作,但CEO位置是一个管理位置,我是公司的CEO,安德森不会试图推翻管理决策。同时,安德森的长处是,对各种事物都了如指掌,人们称他为‘Mark GPT’。”

从纸媒到社媒,信息传播大变革

谈到公司最近的变化,安德森分享了他对媒体环境变革的看法,这也是他认为埃里克·托伯格加入团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提到了马丁·古里乌(Martin Gurri)2015年的书《公众的反叛与权威的危机》,说世界真的变了,尤其是信息传播方式因为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

“过去70-80年,我们生活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媒体世界,电视台、报纸和杂志的编辑们决定什么是新闻,普通人只能被动接收。但现在完全不同了,现在是「点对点」的世界,从金字塔结构变成了网状结构,从集中到分散。”

在这个新世界里,如果你做生意或发起活动,不再需要通过传统媒体,而是直接讲自己的故事,和你的粉丝、客户直接建立联系。

尽管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安德森认为这种变化有几个关键节点。2015年左右,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成为主流。但真正的大变化是最近5年,几乎所有70岁以下的人,甚至很多老年人,都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所以,尽管a16z一直注重讲自己的故事,从2009年到2017年左右主要是通过传统集中化渠道进行,但在那之后,通过新方式做这件事至少同样有效甚至更有效。

他引用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名言:“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虽然有些人理解这点,但大多数公司、政治家和娱乐圈还没适应这种变化。A16Z不仅要自己适应,还要给投资的公司做榜样。

更有趣的是,安德森认为现在这种分散化的媒体环境其实是历史的回归。因为集中化的媒体(电视、大报纸时代)只是1940至1970年代的特殊现象,在那之前,媒体其实更分散,有更多的报纸、广播电台和各种出版物。

他特别提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媒体环境(1760年代至1790年代)很像现在的社交媒体:“每个城市都有几十份小报纸,各有各的受众和‘回音室效应’。开国元勋们会写专栏和文章,然后以笔名发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会同时用一堆笔名,本杰明·富兰克林甚至让他的不同笔名互相争论,既推动辩论又增加报纸销量。”

匿名发言、用笔名、自己出版、激烈的争论——这些都不是新鲜事。安德森说1800年的选举争斗比现在还激烈,“极端对立、不受约束的争论、匿名攻击、谣言满天飞,这些在历史上都是常态。”

这种分析也颠覆了我们对企业品牌的理解。安德森指出,现代企业品牌概念是1940至1980年代特有的产物,因为当时的集中式媒体,意味着信息渠道有限,公司必须把所有形象浓缩成简单口号和标志,再通过广告反复灌输。

但在今天,当每个人都能发声,网红能拥有上亿粉丝时,与受众沟通的方式更多基于个性、真实和透明。“人们更容易与真实的人建立情感连接,而不是与某个在纽约有大楼的抽象公司。”

安德森大胆预测:“企业品牌的概念正在消亡。在新媒体环境下,它已经没有意义了。”

霍洛维茨补充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1940年代前,人们记得更多企业家的名字:“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福特和摩根,但之后呢?只有公司名字,没人知道谁在经营。而现在,明星CEO又回来了,这很有意思。”

安德森解释说,在1930年之前,消费品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品牌,企业通常以创始人命名,这就是为什么有福特汽车公司等。他指出,“现代公关之父”爱德华·伯内斯(Edward Bernays,弗洛伊德的女婿)在1920年代创造了一整套关于创建抽象品牌的心理理论,这与当时集中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风投的组织秘诀,与创始人深度绑定

当谈到为何将公司以创始人命名,为什么公司叫“安德森·霍洛维茨”时,霍洛维茨透露这其实是个战略决定。2009年那会儿,拉到风投资金很困难,投资人最担心的就是:“你们都是成功创业者了,谁能保证你们拿了钱不会又去创业,把我们这些投资者晾在一边?”

霍洛维茨说:“我们没打算这么干。所以我们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样大家就知道我们会永远与它绑定。”因为没人拼得出“Andreessen Horowitz”这个长名字,他们就想出了“a16z”这个简称(因为这两个名字从a到z之间正好有16个字母)。

当时,竞争对手马上指责他们“自恋、太自大”,但事实证明这招挺管用——16年过去了,他俩还在公司一线奋战,而很多同行已经退休了。

有人问他们都这么有钱了为啥还在拼命工作,霍洛维茨解释说:“我们公司一直有个使命,从没想过赚很多钱,因为创办公司前,我俩就已经有足够让普通人一辈子幸福的钱了。”

他们真正的动力是:“我们能否让创建伟大公司变得更容易、更好?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霍洛维茨强调,他和安德森都相信——“改善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创建一家能提供让世界变好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这比任何形式的活动主义都更有效,就是实实在在地制造让世界变好的东西。”

说到公司结构,霍洛维茨解释了为什么a16z采用“中央集权”而非传统风投那种“合伙人共享决策权”的模式。

霍洛维茨说:“我们刚开始时,风投历史数据显示,每年从来没有超过15家公司能达到1亿美元收入,因为科技行业就这么大,这是世界那时能接受的新技术数量。”

但安德森在2011年提出了“软件正在吞噬世界”的理念,认为每家有价值的公司都会变成科技公司,因为软件能让一切变得更好。这意味着不再是15家公司,而是150或200家。

如果只有15家成功公司,那最好的风投公司只需6-8个人,都盯着这15家公司就行。所以没必要做得更大,也就形成了“共享利润也共享决策权”的结构。如果永远不会超过6-10个合伙人,这种共享控制很合理,因为你不需要重组或做出可能有争议的管理决定。

但他俩都知道软件会“吞噬世界”,他们需要远远超过6-10个合伙人:“我们需要能够重组、分解问题,让聪明的团队能独立工作,解决不同行业的各种挑战。”霍洛维茨解释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美国活力、基础设施、应用程序、加密货币和生物等不同团队。"

霍洛维茨补充说,这种对控制权的掌握让a16z能随时重组公司,应对每个垂直领域,“懂美国活力的人需要了解从稀土矿物到火箭的一切,而这些同样的6个人不可能同时精通加密货币,这些领域太深了,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整个创业生态系统。”

所以当看到新趋势时,a16z能够快速反应。霍洛维茨举例说:“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看到了加密货币的机会,我们就说‘克里斯,去做吧’。戴维·尤洛维奇(David Ulevitch)实际上看到了凯瑟琳·博尔(Katherine Boyle),凯瑟琳发现了‘美国活力’(American Dynamism)这个方向,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必勉强老团队转型,我们可以组建全新团队,可以随时调整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灵活性,让a16z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正如埃里克指出的,有些公司30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但世界早就变了。行业越来越复杂,没人能样样精通,这就要求风投公司也要与时俱进。

风投如何在新时代生存

安德森提出的“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这个想法,不仅改变了科技行业,也彻底改变了风投行业,a16z也因此重新定义了“什么样的风投公司才能在新时代生存”

霍洛维茨和安德森认为,自从他们创办公司以来,风投行业的变化比过去整个历史都要大:天使投资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正规职业;公开市场越来越难做且功能失调,导致私募市场大爆发(比如OpenAI最近在私募市场搞的巨额融资);还有就是,风投公司的营销方式也完全不同了。

在这个过程中,AI对他们工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AI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公司的运作方式正在飞速变化。我们可以自动化什么工作,我们能接触多少创业者,这些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说到a16z在2009年刚成立时的品牌策略,公司曾讨论为什么传统风投从不做任何营销。霍洛维茨解释说,历史上像罗斯柴尔德、摩根大通这样的资本家有时候会同时资助战争双方,所以任何形式的宣传都可能让他们送命——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了现代风投圈。

“他们找借口说‘我们很低调所以不做营销’之类的废话,这其实都是懒惰的借口。所以当安德森问我是否应该做营销时,我直接回答:‘当然,咱们就要做营销。’”霍洛维茨说。

安德森联系了以前在Ning一起工作的玛格丽特,她在公司刚成立时问他们:“你们想上《财富》杂志封面还是《福布斯》杂志封面?”他们回答:“当然选《财富》”,结果真的就发生了——这是他们营销和品牌建设的起点。

谈到a16z如何招募早期合伙人,霍洛维茨坦言,他们最初的一些想法有对也有错。一个正确的决定是,先雇佣他们非常了解且合作多年的斯科特·库珀(Scott Cooper),但他们最初坚持“只有当过创始人或CEO的人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的理念后来被证明“并不完美”。

霍洛维茨解释说:“我们想要与众不同。当时行业里有很多聪明人,但不理解创始人的处境,所以我们希望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能理解创始人。”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标准太死板了,所以做出的第一个让步是“公司不必特别成功”,这给了他们机会聘请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

风投行业大变革:从“百货公司”到“杠铃效应”

谈到风投行业的结构变化,安德森解释了他所说的“杠铃效应”——这是成熟行业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转变模式。

“行业刚起步时,通常从‘中间策略’开始。”马克用零售业举例:“百货公司过去提供相当好的产品,价格也还行。但到了80-90年代,百货公司基本上都倒闭了,它们被两类竞争者取代:一类是超大规模的亚马逊和沃尔玛,提供海量选择和超低价格;另一类是小而精的专业店,虽然选择有限、价格较高,但能为你最关心的东西提供专业体验和个性化服务。”

安德森解释,百货公司灭亡,是因为它们既没有规模优势也没有个性化服务,而且很多行业成熟后都经历了这种转变,包括广告公司、律所、好莱坞经纪公司、银行和对冲基金等。

“但风投行业还没发生这种转变。”马克观察到,当他们进入这个行业时,所有风投公司都是“百货公司”——6-8个合伙人,管理3-5亿美元的基金,采用“寿司传送带(坐等好项目上门)”的策略,都安安静静地坐在硅谷等项目自己送上门。

A16Z的赌注是,“中间地带的灭亡”也会在风投界发生,“杠铃效应”终将出现。一头是少数超大规模公司,另一头是众多种子投资者和天使投资者。

安德森指出,早期的风投公司在50-70年代是“第一笔投资”,但到了80-90年代,它们已经不是第一笔了,而是在天使投资和种子轮之后的第二或第三笔。“所以我们把这些信息连起来,意识到‘啊哈,这个行业将会分化,就像其他所有行业一样。我们要追求规模,同时也要支持种子投资者,我一直很积极地投资种子基金并尽力帮助他们’。”

核心问题是:“做一家‘百货公司’型的中型风投有什么意义?答案是‘没意义’,因为它们既不是创业者拿到的第一笔钱,也没有足够规模,也没有专业深度。如果一方面有种子投资者,另一方面有大规模平台,那中间这种公司基本上没有价值。”

安德森说,10或15年前他们这样讲时,大家都很生气,因为这听起来像是在预测所有人都会失败。“但看看今天,这种情况真的已经发生了。我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中型公司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有些是因为失败而消失,但更多是因为成功——合伙人赚了很多钱,然后在某个时候,继续经营的理由就不存在了。”

有限合伙人(LP)也适应了这种变化,越来越多地把钱集中在大型平台或非常专注的早期种子策略上,对投资“百货公司”型风投的兴趣真的已经减弱了。

安德森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演变,是注定会发生的。未来它还会发生在许多其他行业。这是对客户需求的回应——风投公司的客户一方面是创业者,另一方面是投资人。如果他们都希望这种变化发生,那它就会发生。

风投的秘密:为何总有太多钱涌入?

谈到风投行业资金泛滥的情况,安德森分享了他与风投大师安迪·拉克利夫的一段对话。安迪指出,从他几十年的经验看,风险投资“总是过度融资”,大约是实际需要的4倍(他开玩笑说现在可能是40倍或400倍)。

为什么风投总是钱太多?安德森解释,这是更大金融环境造成的。投资人基本上是大型机构资金池,最终目标是为退休基金赚取足够回报。现代经济的特点是人口减少、老人增多、年轻人减少,这给资金管理者带来一个基本问题:怎样在这种环境下产生足够的长期收益?

“你投资股票、债券和其他东西,但往往还是达不到目标回报。这时有个叫风投的资产类别,虽然时好时坏,但当它好的时候,简直好得惊人——当风投运作良好时,它是表现最好的资产类别。”

安德森把风投描述为机构资金中的“冰淇淋上的樱桃”——虽然不是资金的大头,但如果它有效,可能会让整个投资组合都亮起来。

大多数LP都读过戴夫·斯旺森(Dave Swanson)的书,该书描述了如何运行这些机构资本池,书里说应该把一定比例的钱投入风投,但关键是只投顶级风投公司。问题是,当投资人去接触这些公司时,发现自己根本进不去他们想投的大多数公司,所以他们开始自我安慰,认为其他一些公司实际上也很优秀。

结果就是,太多的LP管理着太多的资金,导致太多的VC,进而导致太多创业公司获得资金——这就是创始人经历的现象:“我创办一家公司,不只有3个风投竞争对手,常常有30个。”

安迪的观点是:“这只是世界的一个特点,我们是大狗的尾巴,而大狗是那些庞大的机构资金——风投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只是一个小数点,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资金过剩。”

当被问及减少行业资金是否更好,安德森反问:“那样的话,创业者还能有那么多尝试机会吗?当然不能。”他认为,如果必须有一个资金过剩的领域,风投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从社会角度看,让所有创业者都有机会尝试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行业资金不足,他们就没这些机会了。有些尝试是成功的——一些无名小卒从默默无闻的VC那里拿到钱,最终建立了伟大的公司。所以这种‘失衡’虽然在财务上不是最优的,但从社会角度看,可能是积极的。

霍洛维茨补充说:“有什么比把钱从那些太富有的人手里拿走,给那些想改变世界并让它变得更好的人更好的浪费方式呢?这听起来是个相当好的主意。”

他还指出,风投有个独特之处:“它是唯一一个顶级选手能持续几十年的资产类别。在股票或债券等领域,顶级选股手往往不会一直领先,但在风投界,顶级公司往往长期保持领先,因为‘最好的创业者只会接受最好的风投的钱‘。”

“如果这是NFL选秀,尽管我们已经拥有最好的队伍,我们每年还是能拿到第一顺位选秀权。所以即使有太多钱也没关系,如果你总能首先挑选,你仍然可以一直赢。”

风投的成功秘诀:洞察行业变化

在视频的结尾部分,安德森和霍洛维茨反思了他们何时意识到a16z真正开始成功。霍洛维茨表示:“很早就意识到,我们可以赢得我们认为是高质量的A轮融资。一旦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哦,我们可以成为顶级公司’。”

安德森指出,他们的成功归功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曾经作为客户的经历,这让他们真正了解不足之处和机会;二是对行业采取结构性视角。

“行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行业的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大幅改变,今天任何行业的结构都不会与10年、20年或30年后相同。但那些没有创始人在位的老公司,很可能会低估结构变化的程度,他们将很难适应。”安德森认为,如果你采取结构性方法,结合客户思维,你能预见未来变化:“你能通过水晶球看到‘好的,它会这样变化’。然后,现有做法与未来应有做法之间的差距,就是你的机会所在。”

当被问及风投是否会被技术彻底颠覆时,安德森和霍洛维茨表示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强调了风投的一个关键特点——它不仅是选择投资项目的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深度人际关系和心理分析的艺术。

安德森把风投比作历史上的“项目选择者”角色,从400年前的捕鲸业到伊莎贝拉女王资助哥伦布,再到现代的唱片公司人才挖掘者、图书出版商和电影制片厂高管。他认为,当企业家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尝试,而资金远少于需求时,就需要多方面技能来做决定,不仅提供资金,还要帮助执行整个项目——“那是艺术,不是科学”。

霍洛维茨补充说:“AI可能最终在挑选项目方面比我们更好。但风投的妙处在于,挑选只是游戏的一小部分...关键是谁来挑选...风投公司是什么?是它与世界的关系网,因为要建立一家公司,你最终需要很多关系,这占了公司90%的活动。”

这场深入对话展示了a16z如何从挑战者成为行业领导者,以及他们如何重新定义了整个风投行业。通过坚持他们的价值观——服务创业者、建立平台而非仅提供资金、灵活适应行业变化——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轨迹,也改变了整个风投的游戏规则。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周雅

Miranda
关注科技创新、技术投资。以文会友,左手硬核科技,右手浪漫主义。
推荐文章
  • 奖励设计:让AI学会智能使用工具的关键
    2025-04-23 17:39

    奖励设计:让AI学会智能使用工具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朋友,他知道很多知识,但每当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天气时,却变得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简称LLMs,如ChatGPT这类AI系统)面临的尴尬处境。

  • ToolRL:奖励设计是工具学习所需的全部
    2025-04-23 17:34

    ToolRL:奖励设计是工具学习所需的全部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在面对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信息时却显得笨手笨脚。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些模型已经通过监督微调(SFT)学会了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但它们常常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时表现不佳。

  • X-Teaming:使用自适应多智能体进行多轮越狱攻击和防御
    2025-04-23 14:08

    X-Teaming:使用自适应多智能体进行多轮越狱攻击和防御

    想象你正在和一个智能助手聊天。如果你直接要求它提供有害信息,它很可能会礼貌拒绝。但如果你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害的对话,逐步引导它走向你的真实目标呢?这就是当前AI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多轮对话中的安全漏洞。

  • "思考操纵":用外部思考让大型推理模型更高效
    2025-04-22 16:43

    "思考操纵":用外部思考让大型推理模型更高效

    想象你在使用一个非常聪明的AI助手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比如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助手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一步一步写下大量推理过程,最后才给出答案。虽然这种详细的思考过程确实帮助AI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太"啰嗦"了,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