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让AI也学会"慢思考":上海AI实验室如何让视觉AI像人类一样深度推理

让AI也学会"慢思考":上海AI实验室如何让视觉AI像人类一样深度推理

2025-07-28 10:57
分享至:
----..---.-...-/--...-.-......./-...-....-..--../-............-.- ----..---.-...-/--...-.-......./-...-....-..--../-............-.- ----..---.-...-/--...-.-......./-...-....-..--../-............-.- ----..---.-...-/--...-.-......./-...-....-..--../-............-.-
2025-07-28 10:57 科技行者

这项由上海AI实验室的沈峻豪等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发表于2025年7月的arXiv预印本,论文编号为arXiv:2507.16814v1。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通过该编号在arXiv网站上访问完整论文。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有一个看似简单却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让AI像人类一样"慢慢思考"?我们人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不会急于给出答案,而是会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反复推敲,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慢思考"的能力对于解决复杂的数学题、物理问题或工程挑战至关重要。

最近,随着OpenAI的o1系列和DeepSeek-R1等语言模型的成功,我们看到了AI在文本推理方面的"慢思考"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这些模型能够像人类一样,先在心里"默默思考"一番,然后给出更加准确的答案。然而,当我们把同样的期望投射到需要同时处理图像和文字的多模态AI上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给AI展示一道几何题的图片,要求它不仅要看懂图中的线条、角度和标注,还要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传统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能够识别图像内容,但在深度推理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就像一个只会"看"但不会"想"的学生。

研究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传统的训练方法就像让一个从未见过复杂思考过程的学生去解高难度题目。这个学生(AI模型)虽然接受过大量的视觉-文本对齐训练,能够准确描述看到的内容,但却缺乏深度推理的经验。如果我们直接用强化学习让它"边做边学",就像让它闭门造车,很容易陷入原有能力的局限中。相反,如果我们直接从外部"老师"那里搬来推理过程,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外部模型看到的图像细节可能与学生模型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产生视觉幻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SOPHIA(Semi-Off-Policy RL for vision-language slow-tHInking reAsoning)的创新方法。这个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半外部指导"的策略,就像为学生安排了一个既懂得学生特点又具备高超推理能力的个性化导师。

SOPHIA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一个精妙的"师生协作"过程来理解。首先,学生(目标视觉-语言模型)会仔细观察图像,用自己的方式详细描述看到的内容,包括空间布局、语义关系和精细的视觉细节。这一步确保了后续的推理建立在学生真正"看懂"的基础上,避免了理解偏差。

接下来,一位经验丰富的推理导师(开源推理语言模型,如QwQ或DeepSeek-R1)会基于学生提供的视觉描述,展示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和推理。这个过程就像导师在说:"既然你看到了这些内容,那么我们应该这样分析,这样推理,最终得出答案。"导师不是凭空推理,而是完全基于学生的视觉理解,这样就避免了信息不匹配的问题。

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套精巧的奖励机制。当推理过程得出正确答案时,不仅推理过程本身会获得奖励,连带着学生的视觉理解也会得到相应的反馈。这种"向后传播"的奖励机制就像告诉学生:"你的观察方式很好,基于你的观察进行的推理也很成功,继续保持这种观察和思考的配合。"

为了确保学习质量,SOPHIA还采用了"优中选优"的策略。对于同一个问题,系统会生成多个推理轨迹,然后选择其中最短且正确的版本进行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推理语言模型有时会出现的"过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的是高效而准确的思考方式。

在实际的策略更新过程中,SOPHIA使用了离线策略优化的技术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不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试错",而是从预先收集的高质量推理样本中学习。研究团队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近似标准的重要性采样,同时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研究团队在InternVL2.5和InternVL3.0两个模型系列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验证,涵盖了8B和38B两种规模。实验结果令人印象深刻:SOPHIA显著提升了模型在多个多模态推理基准测试上的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SOPHIA训练的InternVL3.0-38B在平均性能上提升了8.50%,在极具挑战性的MathVision和OlympiadBench数据集上分别达到了49.08%和49.95%的准确率,甚至超越了一些闭源模型如GPT-4.1。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SOPHIA不仅优于传统的监督微调方法,也超越了直接的在线策略强化学习方法。更有趣的是,SOPHIA训练后的模型为进一步的在线策略学习提供了更好的起点,这就像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思考基础,让后续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几何推理这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领域,SOPHIA展现出了尤其突出的优势。几何问题需要模型不仅要准确理解图形中的空间关系,还要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在DynaMath、MathVision和OlympiadBench的几何子任务上,SOPHIA都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其在增强视觉理解与推理能力结合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消融实验来验证设计选择的合理性。他们发现,在训练过程中冻结视觉编码器能够获得更好的性能,这可能是因为长篇的推理轨迹会干扰视觉-语言的对齐。关于奖励设计的实验表明,结合视觉理解质量和推理正确性的综合奖励机制比单纯的结果奖励更加有效。选择最短正确轨迹的策略也得到了验证,避免了模型学习冗余或重复的推理模式。

在数据规模的分析中,研究团队发现随着训练数据量的增加,模型性能会相应提升,但在某些基准测试上会出现收益递减的现象。这为实际应用中的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诚实地指出了SOPHIA当前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大型视觉-语言模型在处理长距离视觉依赖关系方面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多步骤或复杂推理任务中。其次,当前的视觉编码器在复杂场景的细粒度识别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这限制了视觉感知的精度。此外,尽管SOPHIA的奖励设计能够有效过滤有缺陷的轨迹,但诸如幻觉和推理冗余等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SOPHIA代表了多模态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依赖人工标注或闭源模型,而是通过巧妙的算法设计实现了可扩展的自动化训练。这种方法为开发更可靠、更具泛化能力的AI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辅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说到底,SOPHIA解决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让AI不仅能"看",还能"想"。通过精心设计的半外部策略强化学习框架,研究团队成功地将语言模型的深度推理能力迁移到了视觉-语言模型中,同时避免了直接迁移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这项工作不仅推动了多模态AI的技术进步,也为构建更加智能和可靠的AI系统指明了方向。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AI助手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视觉信息,为我们提供更准确、更深入的帮助。研究团队希望他们的开源资源和方法能够促进更广泛的研究合作,特别是在教育、科学和辅助技术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Q&A

Q1:SOPHIA是什么?它能做什么? A:SOPHIA是一种让视觉AI学会"慢思考"的训练方法。它能让AI在看图片时不仅识别内容,还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比如解几何题、分析科学图表等。就像给AI配了一个既懂图像又会推理的老师。

Q2:SOPHIA会不会让AI产生视觉幻觉? A:SOPHIA特别设计了避免幻觉的机制。它让AI先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图像,然后基于这种理解进行推理,而不是直接复制外部模型的推理过程。这样就避免了"看到的"和"想到的"不匹配的问题。

Q3:普通人能用上SOPHIA技术吗? A:目前SOPHIA主要用于训练大型AI模型,普通用户无法直接使用。但经过SOPHIA训练的AI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视觉推理任务,比如帮助学生解数学题、协助科研人员分析实验数据等,这些应用会逐步普及到日常生活中。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