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新突破:让计算机像人一样理解世界的三步循环法

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新突破:让计算机像人一样理解世界的三步循环法

2025-09-26 12:21
分享至:
----..---.-...-/--...-.-......./-...-....-..--../-............-.- ----..---.-...-/--...-.-......./-...-....-..--../-............-.- ----..---.-...-/--...-.-......./-...-....-..--../-............-.- ----..---.-...-/--...-.-......./-...-....-..--../-............-.-
2025-09-26 12:21 科技行者

这项由斯坦福大学NeuroAI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表于2025年9月的研究论文(论文编号arXiv:2509.09737v1),提出了一种名为"概率结构整合"(PSI)的创新系统。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通过arXiv平台访问完整论文。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让计算机通过一个巧妙的三步循环过程来理解和预测我们身边的世界,就像人类学习认知一样自然而高效。

研究背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我们看到一个正在滚动的球时,我们不仅能看到它当前的位置,还能预测它下一秒会到达哪里,甚至能理解它的运动轨迹、深度位置,以及它与其他物体的关系。这种综合理解能力正是目前人工智能系统所缺乏的关键能力。现有的AI模型往往只能执行单一任务,比如识别图像中的物体,或者生成新的图片,但很难像人类一样对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预测。

斯坦福团队意识到,要让机器真正理解世界,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传统的AI系统就像只会使用一种工具的工匠,而他们想要创造的是一个拥有完整工具箱的多面手。这个系统不仅要能看懂当前发生的事情,还要能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能从这些预测中学习到更深层的世界运行规律。

概率结构整合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比作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学者。第一步是"概率预测",就像这个学者首先学会观察和描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并且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第二步是"结构提取",学者开始从这些观察和预测中发现更深层的规律和模式,比如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什么东西会一起移动、哪些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等。第三步是"整合",学者把这些新发现的规律重新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准确。

这个循环过程的巧妙之处在于,每一轮循环都会让系统变得更加智能。研究团队使用了1.4万亿个视频数据片段来训练这个系统,相当于给这个"AI学者"提供了海量的学习材料。经过训练后,这个系统不仅能够准确预测视频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能提取出光流、深度信息和物体分割等复杂的视觉特征,这些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技术指标。

一、智能预测引擎:让机器拥有"想象力"

概率结构整合系统的第一步可以比作培养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预言家。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往往只能给出一个固定答案,就像一个古板的老师只会说标准答案。而这个新系统则更像一个富有创意的艺术家,能够想象出多种可能的未来场景。

这种预测能力的核心在于一个叫做"局部随机访问序列建模"的技术。听起来很复杂,但可以用拼图游戏来理解。普通的拼图游戏需要按照固定顺序一块一块地拼,而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拼图高手,能够从任意位置开始,以任意顺序拼接图片,还能根据已经拼好的部分推测缺失部分应该是什么样子。

更有趣的是,这个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能力。当系统对某个预测不够确定时,它会诚实地承认这一点,就像一个谦虚的专家会说"这里我不太确定,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种诚实反而让系统更加可靠,因为它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更多信息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预测引擎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灵活性。给它一张静止的图片,它能生成多种合理的动态发展可能性。给它视频的前几帧,它能预测出符合物理规律的后续发展。更神奇的是,你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它的预测,比如在某个位置放置一些关键信息,系统就会据此调整整个预测结果。

这种预测能力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统一性。不管是预测物体运动、生成新视角、还是完成遮挡部分,系统使用的都是同一套基础机制。这就像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无论是画油画、水彩画还是素描,使用的都是同样扎实的基础技法。

二、智慧提取器:从现象中发现本质规律

如果说第一步是让系统学会观察和预测,那么第二步就是让它学会思考和理解。这个过程可以比作一个优秀的侦探从表面现象中推理出深层真相的能力。

系统的结构提取功能基于一个关键洞察:世界上很多重要的信息并不能直接看到,而需要通过巧妙的"假设-验证"过程来发现。就像科学家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理论一样,这个系统会创造一些"假设性场景",然后观察系统在这些场景下的反应,从而推断出隐藏的规律。

光流提取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光流听起来很抽象,其实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信息。系统会在图像上放置一个微小的"示踪剂"(就像在水中滴入一滴墨水),然后观察这个示踪剂在下一帧中会出现在哪里。通过比较有示踪剂和没有示踪剂的两种预测结果,系统就能精确地计算出每个像素点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物体分割是另一个精彩的应用。系统会"假设性地"移动图像中的某个小区域,然后观察哪些其他区域会跟着一起移动。那些一起移动的区域很可能属于同一个物体,就像移动一张桌子时,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会跟着动一样。通过这种方法,系统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图像中不同物体的边界,而且完全不需要人工标注的训练数据。

深度信息的提取则更加巧妙。系统会模拟相机的微小移动,然后观察图像中不同区域的变化程度。距离近的物体变化会很明显,距离远的物体变化很小,就像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看窗外风景一样,近处的树木飞快掠过,远处的山峰几乎静止不动。

这些提取出的结构信息不仅精确度很高,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多个国际标准测试中,这个系统的表现都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的获得完全不需要专门的训练数据或人工标注,都是系统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发现的。

三、自我进化机制:将发现融入智慧体系

第三步是整个系统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可以比作一个学者将新发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变得更加博学和智慧。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解决了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如何让AI系统真正地从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整合过程采用了一个极其简洁但有效的策略。系统将第二步提取出的结构信息转换成新的"词汇",然后将这些新词汇与原有的图像信息混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语言"。这就像一个作家在掌握基础词汇后,又学会了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从而能够表达更复杂、更精确的意思。

这种整合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系统获得了更精确的控制能力。原来只能通过移动像素块来"暗示"物体运动,现在可以直接指定运动向量,就像从手势比划升级到了精确的文字指令。这使得系统能够生成更加符合用户意图的结果。

其次,整合后的系统在提取结构信息时变得更加准确。由于系统现在"懂得"了运动、深度、分割等概念,它在处理这些任务时不再需要绕弯子,可以直接给出答案。这就像一个熟练的医生可以直接诊断病情,而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推理过程。

最令人兴奋的是,整合过程能够产生以前不存在的新能力。比如,系统现在可以计算"运动概率"——即判断静止画面中哪些物体最有可能开始运动。这种能力对机器人技术特别有价值,因为机器人需要在行动前预判环境中物体的行为。

整合过程还解决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运动塌陷。传统的视频预测系统经常会生成静止不动的画面,因为"不动"在统计上往往是最安全的预测。但通过显式建模运动信息,新系统被"强迫"考虑各种运动可能性,从而生成更加生动和真实的预测结果。

四、实际应用: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这个系统的实际应用潜力可以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每个案例都展示了系统如何将复杂的AI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在视频编辑领域,这个系统表现得像一个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当用户想要编辑一段保龄球视频时,系统不仅能够识别球和球瓶的位置,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物理关系。如果用户稍微调整球的轨迹,系统会自动重新计算碰撞效果,生成完全符合物理规律的新场景。这种编辑方式比传统的逐帧修改要自然得多,因为它操作的是物理概念而不是像素点。

在机器人应用方面,系统的"运动概率预测"功能特别有价值。当机器人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时,它可以通过分析单张图片就判断出哪些物体可以移动、哪些是固定的。这种能力帮助机器人制定更安全、更有效的操作策略。比如在一个厨房环境中,系统能够识别出锅、盘子、餐具等可移动物体,而忽略灶台、墙壁等固定设施。

"视觉叠叠乐"任务展示了系统的物理推理能力。面对一堆堆叠的物体,系统需要判断移除哪个物体不会导致整个结构倒塌。这个任务需要同时理解物体的形状、重量分布、支撑关系等复杂信息。系统通过模拟移除不同物体后的场景变化,成功找出了安全的移除方案。

在新视角生成任务中,系统展现出了准确的三维理解能力。给定一个场景的单一视角,系统能够生成从其他角度观察的合理图像,包括正确处理遮挡关系和空间深度。这种能力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五、技术突破与创新点

这项研究的技术创新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是统一性创新。大多数现有系统需要为不同任务训练不同的模型,就像需要不同的专用工具来完成不同工作。而这个系统更像一把瑞士军刀,用同一套核心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视觉任务。

序列建模的创新是另一个重要突破。传统的视觉AI系统通常按照固定的顺序处理图像信息,就像必须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阅读文章。新系统则可以以任意顺序处理视觉信息,这种灵活性使得它能够根据具体需要调整处理策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概率建模的优势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特别明显。当面对模糊或不完整的信息时,系统不会强行给出一个可能错误的答案,而是会提供多种可能性及其概率。这种诚实的态度使得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可靠。

零样本学习能力是系统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所谓零样本,就是不需要专门训练就能完成新任务。系统通过巧妙的提示设计,可以完成许多从未见过的任务,就像一个聪明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学到的原理应用到新情况中。

循环改进机制确保了系统的持续进步。每一轮循环都会让系统变得更加智能,这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在AI领域并不常见。大多数系统在训练完成后就固定不变了,而这个系统却能够不断进化。

六、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这个系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研究团队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当前的限制和挑战。

计算资源需求是一个现实问题。要训练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普通用户或小型研究机构可能难以负担。不过,随着计算硬件的发展和算法的优化,这个问题有望逐步缓解。

结构发现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系统能够提取的结构类型主要是研究人员预先设计的,如何让系统自主发现新的有用结构是一个有趣的开放问题。这就像教会一个学生学习方法,而不只是传授具体知识。

长期记忆机制的缺失限制了系统处理长时间序列的能力。目前系统主要处理几秒钟的视频片段,要处理更长的时间跨度还需要引入更复杂的记忆机制。

语义类别的整合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虽然系统在物理层面的理解很强,但在高级语义概念的处理上还有改进空间。如何将"一只正在跑的狗"这样的语义概念与物理运动信息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跨域应用的潜力巨大但尚未充分开发。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视觉数据,理论上也可以应用到音频、文本、科学数据等其他领域。每个新领域都可能带来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说到底,概率结构整合系统代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单纯的模式识别走向真正的世界理解。这个系统不仅能够"看到"世界,还能"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并且能够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和成长。虽然距离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项研究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项研究的意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逐渐显现。更智能的视频编辑软件、更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更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这些都可能受益于这种新的AI理解方式。更长远地看,这种让AI系统自主学习和进化的思路,可能会推动人工智能向着更加接近人类智能的方向发展。

归根结底,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能不仅仅在于处理信息,更在于理解信息、从中学习、并且不断自我完善。斯坦福团队开发的这个系统,虽然目前还主要专注于视觉理解,但它展示的学习和进化机制可能对整个人工智能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就像当年深度学习的突破最终影响了AI的各个分支一样,这种循环学习和自我改进的思路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代AI系统的标准配置。

Q&A

Q1:概率结构整合系统PSI是什么?它能做什么?

A:PSI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AI系统,它能像人类一样理解和预测世界。系统通过三步循环过程工作:首先学会预测各种可能的场景,然后从这些预测中提取出运动、深度、物体分割等深层规律,最后将这些规律整合回系统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它可以用于视频预测、物体识别、新视角生成等多种任务。

Q2:PSI系统与传统AI系统相比有什么优势?

A:最大的优势是统一性和自我进化能力。传统AI系统通常需要为不同任务训练不同模型,而PSI用同一套机制处理多种视觉任务。更重要的是,PSI能够通过循环过程不断自我改进,每一轮循环都会让系统变得更智能,这种持续学习能力在AI领域并不常见。

Q3:普通人什么时候能用上PSI技术?

A:虽然PSI目前还在实验阶段,但其应用前景很广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相关技术可能会首先出现在专业软件中,比如更智能的视频编辑工具、更准确的自动驾驶系统等。对于普通消费者,可能需要等到技术进一步成熟和计算成本降低后才能广泛使用。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