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香港科技大学突破性技术:让3D世界既清晰又节省内存的神奇方法

香港科技大学突破性技术:让3D世界既清晰又节省内存的神奇方法

2025-10-14 10:03
分享至:
----..---.-...-/--...-.-......./-...-....-..--../-............-.- ----..---.-...-/--...-.-......./-...-....-..--../-............-.- ----..---.-...-/--...-.-......./-...-....-..--../-............-.- ----..---.-...-/--...-.-......./-...-....-..--../-............-.-
2025-10-14 10:03 科技行者

这项由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王子鹏和徐丹教授领导的研究发表于2025年的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会议(NeurIPS 2025),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通过论文编号arXiv:2509.17083v2查询完整论文。

想象一下,你正在用手机观看一部精彩的3D电影,画面既清晰逼真又流畅无卡顿,同时手机内存占用却只有原来的二十分之一。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但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却让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混合辐射场"(HyRF)的革命性技术,成功解决了3D图像渲染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如何在保证画质的同时大幅减少内存占用。

在我们深入了解这项技术之前,让我们先理解一下当前3D渲染技术面临的挑战。目前最主流的3D渲染技术叫做"3D高斯溅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用无数个发光的小球来构建一个3D场景。每个小球都需要记录大量的信息,包括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旋转角度等等,总共需要59个参数。这就像给每个小球都配备了一本厚厚的说明书,虽然能够制作出非常精美的3D画面,但代价是占用了大量的存储空间。

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他们意识到,就像拍摄一张照片时,远处的山峰不需要和近处的花朵一样清晰的细节一样,3D场景中的不同元素也可以用不同精度的方法来处理。于是他们创造了一种"双重身份"的渲染系统,让每个3D元素既有简化的基本信息,又能通过神经网络智能补充复杂的细节。

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可以用搭积木来比喻。传统的方法就像给每块积木都刻上复杂的花纹和图案,虽然精美但制作成本很高。而研究团队的新方法则是先用简单的积木搭建基本框架,然后用一支神奇的画笔(神经网络)在需要的地方添加精美的装饰。这样既保证了最终作品的美观,又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一、神经网络和3D渲染的完美结合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革命性意义,我们需要先了解目前3D渲染技术的两个主要流派。第一种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就像有一位极其聪明的画家,只需要很少的信息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3D场景,但这位画家工作速度比较慢。第二种是基于3D高斯溅射的方法,就像有一群工作效率极高的工人,能够快速构建3D场景,但他们需要大量的材料和工具。

研究团队的突破在于让这两种方法优势互补。他们创建了一个混合系统,既保留了神经网络的智能和存储效率,又保持了3D高斯溅射的渲染速度。这就像让那位聪明的画家和高效的工人团队合作:工人负责快速搭建基本框架,画家负责添加精美的细节。

在技术实现上,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关键的设计决定:将原本需要59个参数的3D高斯点简化为只需要8个参数的基础版本。这8个参数包括3D位置坐标、基础颜色、基本大小和透明度。这就像把一个复杂的机器人简化为一个基础的骨架,然后通过外部的智能系统来控制它的复杂行为。

与此同时,他们设计了两个专门的神经网络分别处理几何信息和外观信息。几何网络负责处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旋转等空间属性,而外观网络则专门处理颜色和光照效果。这种分工就像让一个建筑师专门负责房屋结构设计,另一个室内设计师专门负责装修效果,两者各司其职却又完美配合。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神经网络能够从大量的训练数据中学会如何根据基础信息推断出复杂的细节。比如,当它看到一个简单的红色球体时,它能够自动推断出这个球体在不同光照角度下应该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变化,或者它的边缘应该有怎样的阴影效果。

二、突破性的双重神经网络架构

研究团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如何让神经网络既要处理物体的几何属性,又要处理视觉外观,而这两类信息的性质完全不同。几何信息相对稳定,比如一个杯子的形状不会因为观察角度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外观信息却高度依赖于观察角度,同一个杯子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和反射效果。

传统的方法是让一个神经网络同时处理这两类信息,但这就像让一个人同时学习数学和绘画,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研究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创建两个专门的神经网络,就像让数学家专门负责几何计算,艺术家专门负责视觉效果。

几何网络的工作方式可以这样理解:给定一个3D空间中的点,它需要预测这个点处的物体应该有多大、如何旋转、以及有多透明。这就像有一个建筑工程师,只要你告诉他一个地址,他就能告诉你那里应该建什么样的结构。

外观网络则更加复杂,它不仅需要知道空间位置,还需要考虑观察者的视角。这就像有一个摄影师,不仅要知道拍摄对象在哪里,还要考虑光线方向、拍摄角度等因素来决定最终的成像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点,研究团队在外观网络的输入中加入了视线方向信息,让网络能够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生成相应的颜色效果。

这种分离设计带来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当两个网络各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时,它们都能达到更高的精度。就像专业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一样,这种技术分工也大大提高了3D渲染的质量和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让整个系统具有了很强的灵活性。如果将来需要改进几何处理,只需要升级几何网络而不影响外观网络;反之亦然。这为技术的持续改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智能的混合渲染流程

研究团队不满足于仅仅改进3D对象的表示方法,他们还创新了整个渲染流程,让计算机能够更智能地处理3D场景的显示。这个创新的渲染流程可以分为三个协同工作的阶段,就像一个高效的工厂生产线。

第一个阶段叫做"可见性预筛选",这个过程就像有一个聪明的门卫站在相机前面,在处理之前就把那些肯定不会出现在最终画面中的3D对象给筛掉。比如,当你用相机拍摄房间的一角时,房间另一边的家具是不会出现在画面中的,所以没必要为它们浪费计算资源。这个预筛选过程大大减少了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就像事先整理好要洗的衣服,能让洗衣过程更加高效。

第二个阶段是核心的混合处理过程。经过预筛选后剩下的3D对象会被送到神经网络中进行"智能升级"。神经网络会根据每个简化3D对象的位置和基础信息,预测出它完整的几何和外观属性。这就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化妆师,只需要看到一个人的基本轮廓,就能想象出化妆后的完整效果。然后,这些预测出的属性会与存储的基础属性进行合并,形成最终用于渲染的完整3D对象信息。

第三个阶段是背景渲染的创新处理。研究团队发现,传统的3D高斯溅射方法在处理远距离背景时效果不佳,经常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就像用传统相机拍摄远山时,山峰总是显得朦胧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背景处理系统。

这个背景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构建一个虚拟的大球面,将整个场景包围起来。当渲染系统需要显示背景内容时,它会计算从观察点发出的视线与这个球面的交点,然后让神经网络预测交点处应该显示的颜色。这就像在房间里挂了一幅360度的环形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合适的背景内容。

最后,系统会将前景的3D对象和背景图像进行智能合成。这个合成过程使用了专业的透明度混合技术,确保远近物体的层次关系正确,就像摄影师在后期制作中将不同层的图像完美融合一样。

这种三阶段的渲染流程不仅提高了最终图像的质量,还显著提升了渲染速度。通过预筛选减少了无用计算,通过智能背景处理解决了远景模糊问题,通过混合技术实现了高质量的最终合成。整个流程就像一条优化过的生产线,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产出高质量的3D图像。

四、令人瞩目的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这项技术的有效性,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全面而严格的测试。他们选择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数据集进行验证,这就像让一个新开发的汽车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山区小径等各种路况下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表现出色。

测试涵盖了25个不同的场景,包括室内环境、户外风景、物体特写以及大规模城市场景等。这些场景就像为新技术设置的各种"考试题目",每一个都考验着技术的不同方面。比如,室内场景考验的是对复杂光照的处理能力,户外场景测试的是对远景背景的渲染效果,而大规模城市场景则检验的是系统处理大量数据时的性能表现。

实验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在图像质量方面,新技术在多个评价指标上都达到了最佳水平。研究团队使用了三个专业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PSNR(衡量图像清晰度)、SSIM(评估图像结构相似性)和LPIPS(测量人眼感知差异)。这就像用不同的尺子来测量一件衣服的质量,从材质、做工、外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更令人惊喜的是存储效率的巨大提升。与传统的3D高斯溅射方法相比,新技术将模型大小减少了超过20倍。这意味着原本需要240MB存储空间的3D场景,现在只需要大约12MB就能实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种压缩效果就像把一个装满书籍的大书架压缩成一个小书包,但里面的知识内容却丝毫没有减少。

在渲染速度方面,新技术依然保持了实时渲染的能力,平均每秒能够生成100多帧图像。这个速度足以支持流畅的实时应用,比如虚拟现实游戏或者实时3D视频通话。这就像有一个既省油又跑得快的汽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完全没有牺牲性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大规模城市场景时,新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在处理这类复杂场景时往往需要占用数千MB的存储空间,而且渲染速度也会显著下降。但新技术不仅将存储需求降低到了几百MB,还保持了良好的渲染速度,这为未来的城市数字化、自动驾驶等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还特别测试了技术的压缩潜力。他们发现,通过应用一些标准的数据压缩技术,模型大小还能进一步减少。最终的压缩版本不仅在存储效率上超越了现有的所有3D压缩方法,在图像质量上也保持了领先地位。这就像发明了一种新的打包方法,不仅能让行李箱装下更多东西,打包后的物品还能保持更好的状态。

五、技术创新的深度剖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研究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消融实验,这就像医生为了确诊病因而进行的各项单独检查。他们系统地测试了技术中每个组件的作用,以确保每一个设计决定都是必要和有效的。

首先,他们验证了双重神经网络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如果使用单一神经网络同时处理几何和外观信息,图像质量会出现明显下降。这就像让一个人同时当厨师和服务员,虽然能够完成工作,但效果远不如专业分工来得好。具体来说,单一网络方法会导致3D场景中出现明显的空洞和不连续现象,特别是在物体边缘和纹理复杂的区域。

其次,混合渲染中的背景处理模块也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当研究团队移除背景渲染功能时,远景区域的图像质量出现了显著下降,特别是天空和远山等区域变得模糊不清。这验证了他们对传统3D高斯溅射方法在远景处理上存在缺陷的判断。通过引入智能背景渲染,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为整体图像质量带来了提升。

可见性预筛选功能的测试结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个看似简单的优化带来了近4倍的渲染速度提升,而且完全没有影响图像质量。这就像在工厂生产线上安装了一个智能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却没有增加任何成本。

研究团队还特别分析了每个存储参数的重要性。他们发现,不同的基础参数对最终效果的贡献是不同的。颜色信息的存储对于光照变化明显的场景特别重要,缺少这些信息会导致不自然的颜色变化。尺寸信息则对细小结构的准确重建至关重要,缺少这些信息会导致细节丢失。透明度信息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对于防止图像中出现"漂浮物"现象非常重要。

训练效率的分析也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研究团队发现,新方法不仅在最终效果上表现出色,在训练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更好的收敛特性。这意味着达到相同的训练效果需要更少的时间和计算资源,这为技术的实际应用降低了门槛。

通过这些深入的分析,研究团队不仅验证了技术设计的合理性,还为未来的改进指明了方向。每个组件都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整个系统的设计呈现出了很强的科学性和工程实用性。

说到底,这项由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混合辐射场技术,成功地在3D渲染领域实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平衡:既要画质好,又要占用少,还要速度快。他们通过巧妙的设计,让神经网络的智能和3D高斯溅射的效率完美结合,就像让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协同工作一样。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本身的突破。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面对看似矛盾的需求时,我们不必在其中做出艰难的选择,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的方法让看似对立的优势和谐共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技术研究,在很多生活和工作场景中都能给我们启发。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将为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电影制作、建筑设计等众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可能很快就能在普通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高质量3D内容,而不用担心设备性能不够或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创作出更精美的3D作品,让创意的表达不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

这项研究也为我们思考未来的数字世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3D内容的创建和分享变得如此高效时,我们的数字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许不久的将来,3D内容就会像今天的照片和视频一样普及,成为我们日常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有兴趣深入了解技术细节的读者,可以通过论文编号arXiv:2509.17083v2查询这篇发表在NeurIPS 2025会议上的完整研究论文。

Q&A

Q1:混合辐射场技术(HyRF)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A:混合辐射场是香港科技大学开发的3D渲染技术,它巧妙地结合了神经网络和3D高斯溅射的优势。主要解决了传统3D渲染中的内存占用过大问题,能够将模型大小减少20倍以上,同时保持高质量的图像效果和实时渲染速度。

Q2:这项技术相比传统3D高斯溅射方法有什么优势?

A:传统3D高斯溅射需要为每个3D点存储59个参数,占用大量内存。混合辐射场技术将这个数字减少到8个基础参数,其余信息通过神经网络智能预测。这样既大幅降低了存储需求,又通过专门的背景渲染解决了远景模糊问题,整体效果更好。

Q3:普通用户什么时候能用上这项技术?

A:这项技术已经在学术界发表并公开了详细方案,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考虑到其显著的性能优势和实用价值,预计很快就会被集成到游戏引擎、3D建模软件、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中,普通用户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就能体验到相关应用。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