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中科院团队揭秘AI看图说话的"秘密":机器到底在看什么?

中科院团队揭秘AI看图说话的"秘密":机器到底在看什么?

2025-10-17 14:06
分享至:
----..---.-...-/--...-.-......./-...-....-..--../-............-.- ----..---.-...-/--...-.-......./-...-....-..--../-............-.- ----..---.-...-/--...-.-......./-...-....-..--../-............-.- ----..---.-...-/--...-.-......./-...-....-..--../-............-.-
2025-10-17 14:06 科技行者

你有没有想过,当AI看着一张图片并描述它时,它的"眼睛"究竟在关注什么?是像人类一样专注于重要的物体,还是胡乱扫视整个画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信任这些越来越聪明的AI助手。

最近,来自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的陈若愚及其团队,联合香港浸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这项研究于2025年9月发表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论文编号为arXiv:2509.22496v1,为我们揭开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也就是能看图说话的AI)工作时的"思维过程"。

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朋友描述一张照片。你会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照片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照片中的人物、动物或者关键物体。但是当AI做同样的事情时,我们却无法知道它到底在"看"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它的描述是基于真实的视觉信息,还是仅仅依靠它之前学到的语言知识在"编故事"。

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现在的AI系统经常会出现"幻觉"现象——也就是说,它们会描述图片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看着一张海滩的照片,AI可能会说看到了一只狗,但实际上照片里根本没有狗。如果我们不知道AI在看什么,就很难发现和纠正这些错误。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名为EAGLE的新框架,这个名字代表"通过语言先验或证据解释自回归生成"。可以把EAGLE想象成一个特殊的"透视镜",能够让我们看到AI在处理图片时的"视线轨迹"。就像我们可以追踪一个人的眼球运动来了解他在关注什么一样,EAGLE能够追踪AI的"注意力",告诉我们AI在生成每个词语时究竟在关注图片的哪个部分。

更有趣的是,EAGLE不仅能告诉我们AI在看哪里,还能分析AI说出的每个词是更多依赖于它看到的视觉信息,还是更多依赖于它之前学到的语言知识。这就像是能够区分一个人的描述是基于真实观察,还是基于猜测和想象。

研究团队在多个知名的AI模型上测试了他们的方法,包括LLaVA-1.5、Qwen2.5-VL和InternVL3.5等。结果显示,EAGLE在准确性方面比现有的其他方法平均提高了20%以上,而且所需的计算资源大大减少。这意味着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既准确又高效的工具来理解AI的"思维过程"。

一、AI如何"看图说话":从黑盒子到透明玻璃房

要理解EAGLE的工作原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AI是如何"看图说话"的。现在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就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翻译机器,它能够将图片中的视觉信息转换成文字描述。但是这个过程一直像是在一个黑盒子里进行的——我们能看到输入的图片和输出的文字,却看不到中间发生了什么。

传统的AI解释方法就像是用手电筒在黑暗中摸索。有些方法试图通过观察AI内部的"神经元活动"来猜测它在关注什么,但这就像是通过听心跳声来猜测一个人在想什么一样不够准确。另一些方法则试图通过计算梯度(可以理解为AI对不同输入变化的敏感程度)来推测重要区域,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就像在嘈杂环境中试图听清楚某个特定声音一样困难。

EAGLE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它不依赖于观察AI的内部结构,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实验设计"来揭示AI的关注点。这种方法被称为"黑盒"方法,因为它把AI当作一个黑盒子,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来推断内部机制。

具体来说,EAGLE首先将输入图片分割成许多小区域,就像把一幅拼图分解成小块一样。然后,它系统性地测试每个区域对AI生成特定词语的影响。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人员逐步向AI展示不同的图片区域组合,观察AI的输出如何变化,从而推断出哪些区域对生成特定词语最重要。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处理AI生成文字时的"连锁反应"特性。AI生成文字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词接一个词地生成,每个新词的生成都会受到前面已经生成的词的影响。EAGLE能够追踪这个复杂的过程,为每个生成的词找到对应的重要视觉区域。

二、洞察与必要性:EAGLE的双重评判标准

EAGLE的核心创新在于它使用了两个互补的评判标准来确定图片区域的重要性,研究团队称之为"洞察分数"和"必要性分数"。这两个概念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洞察分数就像是问"这个区域能提供多少有用信息?"想象你正在玩一个猜图游戏,你的朋友给你看图片的一小部分,你需要猜出整张图片是什么。如果这一小部分包含了关键信息(比如一只猫的耳朵和胡须),你就能很容易猜出答案。洞察分数衡量的就是某个图片区域包含多少这样的"关键信息",能够让AI更准确地生成相应的词语。

必要性分数则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它问的是"如果没有这个区域,AI还能正确生成这个词吗?"继续用猜图游戏的比喻,如果你的朋友遮住了图片中猫的眼睛,你可能就很难确定这是一只猫还是其他动物。必要性分数衡量的就是某个区域的"不可替代性"——如果移除这个区域,AI生成正确词语的能力会下降多少。

这两个分数的结合使用非常巧妙。有些区域可能包含很多信息(高洞察分数),但即使没有它们,AI也能从其他区域获得足够信息来生成正确答案(低必要性分数)。相反,有些区域可能看起来不太起眼(低洞察分数),但却是生成某个特定词语不可缺少的(高必要性分数)。只有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才能全面理解每个区域的真实重要性。

研究团队将这两个分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目标函数,用来指导搜索过程。这就像是有了一个综合的"重要性指南针",能够准确指向图片中最关键的区域。通过贪婪搜索算法(一种每次都选择当前最优选项的策略),EAGLE能够高效地找到这些重要区域,并按照重要性对它们进行排序。

三、从语言先验到视觉证据:揭示AI的"知识来源"

EAGLE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能够分析AI生成的每个词更多依赖于"语言先验"还是"视觉证据"。这个区别对于理解AI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语言先验可以理解为AI从大量文本中学到的语言模式和常识。比如,当AI看到"海滩"这个词时,它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沙子"、"海浪"、"阳光"等相关词汇,即使在当前图片中可能看不清楚这些细节。这就像是一个人基于常识和经验来填补信息空白。

视觉证据则是AI从当前图片中实际"看到"的信息。如果图片中确实有一只狗,而AI说出了"狗"这个词,那么这个词就主要基于视觉证据。

区分这两种信息来源对于诊断AI的问题非常重要。如果AI主要依赖语言先验来生成描述,那么它可能会产生"幻觉"——描述一些图片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相反,如果AI主要基于视觉证据,那么它的描述通常更可靠。

EAGLE通过一个巧妙的方法来量化这种区别。它观察当逐步向AI展示更多图片区域时,AI生成特定词语的概率如何变化。如果一个词主要基于视觉证据,那么随着相关视觉区域的出现,生成这个词的概率应该显著增加。如果一个词主要基于语言先验,那么即使没有相关的视觉信息,AI也可能生成这个词,其概率变化会相对较小。

通过这种分析,EAGLE为每个生成的词计算一个"影响分数"。高影响分数表示这个词主要基于视觉证据,低影响分数则表示主要基于语言先验。这种分析不仅帮助我们理解AI的决策过程,还能帮助识别可能的错误和幻觉。

四、实验验证:在真实场景中检验EAGLE的能力

为了验证EAGLE的有效性,研究团队在多个不同的任务和数据集上进行了全面测试。他们选择了三个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图片描述生成、视觉问答和幻觉检测。

在图片描述生成任务中,研究团队使用了著名的MS COCO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包含了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和相应的人工标注描述。他们测试了EAGLE在解释AI生成完整句子时的表现。结果显示,EAGLE在"插入"测试中比现有最好的方法平均提高了20.0%,在"删除"测试中提高了13.4%。

插入测试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EAGLE正确识别了重要区域,那么当我们按照EAGLE的排序逐步向AI展示这些区域时,AI生成正确描述的概率应该快速上升。删除测试则相反:当我们按照EAGLE的排序逐步移除重要区域时,AI的表现应该快速下降。这两个测试从不同角度验证了EAGLE识别重要区域的准确性。

在视觉问答任务中,研究团队使用了MMVP数据集,这个数据集专门设计来测试AI对图片细节的理解能力。EAGLE在这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中同样表现出色,在插入测试中提高了20.6%,在删除测试中提高了8.1%。视觉问答比简单的图片描述更困难,因为AI需要针对特定问题在图片中寻找相关信息,这要求更精确的注意力定位。

研究团队还专门测试了EAGLE在词语级别解释上的表现。他们选择了包含物体边界框标注的图片,测试EAGLE是否能准确定位AI提到的具体物体。在这个测试中,EAGLE比现有最好的方法TAM在边界框级别的准确率提高了36.42%,在像素级别的准确率提高了42.63%。这说明EAGLE不仅能解释AI的整体决策,还能精确定位具体的视觉元素。

五、揭秘AI的"幻觉":找出错误的根源

AI的幻觉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和用户关注的焦点。EAGLE在这个领域展现了特别强大的能力,它不仅能识别AI何时产生了幻觉,还能精确定位导致幻觉的图片区域。

研究团队在RePOPE数据集上测试了EAGLE的幻觉诊断能力。这个数据集专门收集了AI容易产生幻觉的场景,比如AI可能会在没有自行车的图片中"看到"自行车,或者在没有勺子的图片中"看到"勺子。

EAGLE的工作方式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当AI做出错误判断时,EAGLE会系统性地分析图片的每个区域,找出哪些区域"误导"了AI。比如,当AI错误地认为图片中有雪板时,EAGLE发现AI实际上是把冲浪板误认为了雪板。当AI无法识别被叉子部分遮挡的勺子时,EAGLE准确定位了造成混淆的叉子头部区域。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EAGLE不仅能找出问题区域,还能通过移除这些区域来"治疗"AI的幻觉。在测试中,通过移除EAGLE识别的问题区域,研究团队成功纠正了77.5%的幻觉错误,而且平均只需要移除8.44%的图片区域。这就像是精确的外科手术,能够在最小的"创伤"下解决问题。

这种能力对于提高AI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中,能够快速识别和纠正AI的错误判断可能会拯救生命。

六、效率革命:用更少资源做更多事情

除了准确性的提升,EAGLE还在计算效率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传统的AI解释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这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EAGLE通过巧妙的设计大大降低了资源需求。

以Qwen2.5-VL 7B模型为例,传统的IGOS++方法需要96.90GB的GPU内存,而EAGLE只需要17.68GB,减少了超过80%的内存使用。这种效率提升使得EAGLE能够在普通的计算设备上运行,而不需要昂贵的专业硬件。

这种效率提升主要来源于EAGLE的"黑盒"设计理念。传统方法需要访问AI模型的内部结构,计算复杂的梯度信息,这需要大量的内存来存储中间结果。EAGLE则只需要观察模型的输入和输出,避免了这些复杂的计算过程。

研究团队还对EAGLE的算法复杂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最坏情况下,EAGLE的时间复杂度是O(|V|²),其中|V|是图片分割后的区域数量。通过贪婪搜索策略,实际的计算量大大减少,使得EAGLE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分析。

七、深入细节:EAGLE的技术创新点

EAGLE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建立在几个重要的技术创新基础上。首先是目标函数的设计。研究团队受到子模块优化理论的启发,设计了一个具有"弱子模块性"的目标函数。

子模块性是一个数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特性。在EAGLE的语境中,这意味着当我们已经选择了一些重要区域后,再添加新区域带来的改善会逐渐减少。这个特性确保了贪婪搜索算法能够找到接近最优的解决方案。

虽然在实际的AI模型中,这个目标函数可能不是严格的子模块函数,但研究团队证明了它具有弱子模块性,这仍然能够为贪婪算法提供理论保证。具体来说,如果子模块比率是γ,那么贪婪算法能够达到(1-e^(-γ))倍的最优解。

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图片区域的分割策略。EAGLE使用SLICO超像素分割算法将图片分解成语义相关的区域。这种分割方法比简单的网格分割更智能,它能够保持物体的完整性,避免将一个物体分割到多个不相关的区域中。

研究团队还创新性地解决了"词语无关性"问题。传统的基于梯度的方法在解释主要依赖语言先验的词语时会产生误导性结果,因为这些词语对视觉输入的梯度很小。EAGLE通过分离语言先验和视觉证据的影响,即使对于主要基于语言知识的词语,也能提供有意义的视觉解释。

八、广泛适用性:跨模型的一致表现

EAGLE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其广泛的适用性。研究团队在三个不同架构的AI模型上测试了EAGLE:LLaVA-1.5、Qwen2.5-VL和InternVL3.5。这些模型在内部结构、训练数据和优化目标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但EAGLE在所有模型上都表现出了一致的优越性能。

这种跨模型的一致性表明EAGLE捕获了多模态AI系统的一些基本特性,而不是针对特定模型的特殊技巧。这对于EAGLE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用户不需要为每个不同的AI模型开发专门的解释工具。

研究团队还测试了EAGLE在不同任务类型上的表现。从简单的图片描述到复杂的视觉问答,从物体定位到幻觉检测,EAGLE都展现了稳定的性能。这种任务无关性使得EAGLE能够作为一个通用工具,适用于各种多模态AI应用场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EAGLE在处理不同语言复杂度的任务时都表现良好。无论是生成简短的物体标签还是复杂的场景描述,EAGLE都能提供准确的解释。这种灵活性对于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为真实世界的AI应用需要处理各种不同复杂度的任务。

九、未来展望:从解释到改进

EAGLE不仅是一个解释工具,它还为改进AI系统指明了方向。通过揭示AI的注意力模式和决策依据,EAGLE为AI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研究团队已经展示了EAGLE在幻觉纠正方面的潜力。通过识别和移除导致错误的图片区域,EAGLE能够在不重新训练模型的情况下改善AI的表现。这种"后处理"方法为提高现有AI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更进一步,EAGLE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指导AI模型的训练过程。通过了解模型在哪些类型的视觉信息上容易出错,研究者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数据和训练策略。这种"解释驱动的优化"可能会成为未来AI发展的重要方向。

EAGLE还为人机协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AI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时,人类专家可以更好地理解AI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在合适的时候介入或纠正。这种协作模式在医疗诊断、法律分析等需要高度准确性和可解释性的领域特别有价值。

研究团队也承认了EAGLE目前的一些限制。由于采用了迭代搜索的策略,EAGLE的计算时间仍然比简单的可视化方法要长。此外,EAGLE主要专注于解释和部分纠正幻觉,还没有探索主动预防幻觉的方法。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说到底,EAGLE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AI"思维"的窗户。就像我们学会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用望远镜观察星空一样,现在我们有了观察AI"思维过程"的工具。这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为构建更可靠、更透明的AI系统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能够理解AI在看什么、想什么时,我们就能更好地信任它、使用它,也能更好地发现和纠正它的错误。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向着真正智能、可信的AI系统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EAGLE等解释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AI与人类更好协作的未来。

Q&A

Q1:EAGLE是什么?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A:EAGLE是中科院团队开发的一个AI解释框架,专门用来揭示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看图说话的AI)在生成文字时到底在关注图片的哪些部分。它能解决AI决策过程不透明的问题,帮助我们理解AI的"思维过程",识别和纠正AI的错误判断。

Q2:EAGLE如何判断AI生成的词语是基于真实视觉还是语言猜测?
A:EAGLE通过观察当逐步向AI展示更多图片区域时,AI生成特定词语的概率如何变化来判断。如果一个词主要基于视觉证据,那么随着相关视觉区域的出现,生成这个词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如果主要基于语言知识,概率变化会较小。

Q3:EAGLE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优势?
A:EAGLE比现有方法准确率平均提高20%以上,同时所需计算资源减少80%以上。它不仅能解释AI的决策过程,还能通过移除问题区域来纠正AI的幻觉错误,成功率达77.5%。这使得它既实用又高效,适合在普通设备上运行。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