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华盛顿大学推出Tensor Logic:AI界的"通用语言"终于现身了?

华盛顿大学推出Tensor Logic:AI界的"通用语言"终于现身了?

2025-11-21 10:08
分享至:
----..---.-...-/--...-.-......./-...-....-..--../-............-.- ----..---.-...-/--...-.-......./-...-....-..--../-............-.- ----..---.-...-/--...-.-......./-...-....-..--../-............-.- ----..---.-...-/--...-.-......./-...-....-..--../-............-.-
2025-11-21 10:08 科技行者

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的发展时,总会提到一个困扰科学家们多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真正适合AI的编程语言?目前大家用的Python本来是为网页开发设计的,就像用菜刀来做手术一样勉强能用,但总是不够精准。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华盛顿大学保罗·艾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佩德罗·多明戈斯教授在2025年10月发表了一篇名为《Tensor Logic: The Language of AI》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编程语言概念——张量逻辑(Tensor Logic)。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通过论文编号arXiv:2510.12269v1查询完整论文。这项研究就像为AI世界找到了它的"母语",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

多明戈斯教授指出,每个学科领域的腾飞都离不开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物理学因为牛顿发明微积分而起飞,电气工程靠复数运算才能设计现代芯片,互联网依赖于TCP/IP协议,而网页世界则建立在HTML之上。然而AI领域却一直在使用"借来"的工具——虽然PyTorch和TensorFlow这些库提供了自动微分和GPU加速功能,但它们本质上只是Python的插件,而Python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AI而生的。

张量逻辑的核心洞察来自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发现:神经网络中的张量运算和符号AI中的逻辑推理,本质上是同一回事。这就像发现了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语言其实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具体来说,逻辑规则和爱因斯坦求和记号(Einstein summation)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操作,只是处理的数据类型不同而已。

一、统一神经网络与符号推理的数学基础

要理解张量逻辑的革命性,我们需要先了解它是如何巧妙地连接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世界的。传统上,AI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是善于学习但难以解释的神经网络,另一边是逻辑清晰但难以扩展的符号推理系统。这就像两个说着不同语言的部落,各有各的优势,却无法真正合作。

张量逻辑的突破在于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实际上是稀疏布尔张量的紧凑表示。考虑一个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用一个巨大的矩阵来表示谁和谁是朋友——如果用户A和用户B是朋友,那么矩阵的对应位置就是1,否则就是0。但这种表示方法极其浪费空间,因为大多数用户之间并不相识,矩阵中绝大部分位置都是0。因此,我们通常用关系的形式来存储这些信息,只记录那些值为1的位置,就像只记录"张三和李四是朋友"这样的事实,而不去记录"张三和王五不是朋友"。

更有趣的是,数据库中的"连接"操作(join)和神经网络中的张量运算在数学上是同构的。当我们在数据库中执行"找出张三所有朋友的朋友"这样的查询时,实际上是在做张量的爱因斯坦求和。这个发现就像突然意识到两种看似不同的舞蹈其实遵循着相同的节拍。

在张量逻辑中,一个简单的逻辑规则"如果X是Y的父母,Y是Z的父母,那么X是Z的祖父母"可以表示为张量方程:Ancestor[x,z] = H(Parent[x,y] Parent[y,z]),其中H是阶跃函数。这里,Parent[x,y]和Ancestor[x,z]都是布尔张量,而乘积Parent[x,y] Parent[y,z]实现了数据库中的连接操作。阶跃函数的作用是将可能大于1的结果(当X有多个孩子都是Z的父母时)重新归一化为0或1。

这种统一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优雅,它还带来了实际的好处。神经网络擅长处理噪声数据和进行模式识别,而符号推理擅长进行精确的逻辑推导和解释。张量逻辑让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框架内享受两者的优势,就像拥有了一个既能进行精密计算又能处理模糊情况的瑞士军刀。

二、张量逻辑的核心语法和设计理念

张量逻辑的设计哲学极其简洁:整个语言只有一种构造——张量方程。这就像极简主义艺术家用最少的元素创造最大的表现力。一个张量方程的左边是要计算的张量,右边是一系列张量的连接(join)操作,接着是投影(projection)操作,最后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一个单变量非线性函数。

张量的表示方法直观易懂。一个张量用它的名字加上方括号中的索引列表来表示,比如W[i,j]表示一个二维权重矩阵。当我们写Y = step(W[i] X[i])时,这表示对W和X按照索引i进行连接,然后将i投影出去(相当于求和),最后应用阶跃函数。这个简单的方程实际上实现了单层感知器的计算。

张量逻辑的一个巧妙设计是默认值和累积规则。所有张量元素默认为0,而具有相同左边的方程会自动累加。这种设计既保持了与逻辑编程的对应关系,又让程序变得更加简洁。当我们需要表示复杂的关系时,可以用多个方程来逐步构建,每个方程贡献一部分结果。

语言还支持一些语法糖来提高便利性。比如,我们可以在一个方程中包含多个项(Y = step(W[i] X[i] + C)),使用索引函数(X[i, t+1] = W[i, j] X[j, t]),或者应用归一化函数(Y[i] = softmax(X[i]))。这些扩展并不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但让常见的编程模式变得更加方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量逻辑完全兼容Datalog语法。如果你用圆括号而不是方括号来表示张量,系统就知道这是一个布尔张量。这意味着现有的符号AI程序可以直接在张量逻辑中运行,就像旧的应用程序在新操作系统上的兼容模式一样。

文本处理在张量逻辑中也变得异常简单。当你将一个文本文件读入张量时,系统自动创建一个布尔矩阵,其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文本的第i个位置是否包含词汇表中的第j个词。比如,文本"Alice loves Bob"会产生M[0, Alice] = M[1, loves] = M[2, Bob] = 1的稀疏表示。

三、推理机制:前向链接与后向链接的张量化实现

张量逻辑的推理机制建立在逻辑编程中经典的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基础之上,但以张量操作的形式重新实现。这就像将传统的手工推理过程改造成了流水线生产。

前向链接在张量逻辑中被视为线性代码执行。程序中的张量方程按顺序执行,每个方程计算出那些输入已经就绪的张量元素。这个过程会重复进行,直到没有新的元素可以计算出来,或者满足了停止条件。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需要从已知事实推导出所有可能结论的场景,就像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一样。

后向链接则将每个张量方程视为一个函数。当系统需要回答一个查询时,它会寻找能够产生该查询结果的方程,然后递归地寻找满足该方程右边所需的张量,直到所有需要的元素都在数据中找到,或者没有更多的方程可以应用。如果某些子查询的元素找不到对应的方程,系统就将它们默认赋值为0。这种方法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结论出发,逐步寻找支持证据。

选择使用哪种推理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如果你需要从一个小的事实集合中推导出所有可能的结论,前向链接会更高效。如果你只需要回答特定的查询,后向链接能够避免计算不必要的中间结果,就像只点亮通往目标房间的走廊灯光,而不必照亮整座建筑。

四、学习算法:自动微分的简化实现

张量逻辑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它让自动微分变得异常简单。由于整个语言只有一种语句类型——张量方程,对程序进行微分就像拆解一个用标准积木搭建的建筑一样直接。

对于一个张量方程Y[...] = T[...] X1[...] ... Xn[...],左边张量Y对右边任一张量T的偏导数就是其他所有张量的乘积:?Y[...]/?T[...] = X1[...] ... Xn[...]。这个规则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却涵盖了绝大多数神经网络中的计算情况。

例如,如果Y = AX,那么?Y/?X = A;如果Y = W[i] X[i],那么?Y/?W[i] = X[i];如果Y[i,j] = M[i,k] X[k,j],那么?Y[i,j]/?M[i,k] = X[k,j]。这些看起来复杂的矩阵运算的导数计算,在张量逻辑中都变成了显而易见的操作。

更重要的是,一个张量逻辑程序的梯度本身也是一个张量逻辑程序。系统会为原程序中的每个方程和其右边的每个张量生成一个对应的梯度方程。这种自我一致性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非常自然,就像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形结构。

学习过程通过指定损失函数和相关张量来启动。比如,要训练一个多层感知器最小化平方误差,我们可以写:Loss = (Y[e] - X[*e, N, j])?,其中e表示训练样本,Y包含目标值,X是扩展了样本索引的多层感知器,N是层数。系统默认会学习所有不是训练数据的张量,但用户可以指定哪些张量应该保持常数(比如超参数)。

张量逻辑的学习机制还支持结构化的反向传播。传统神经网络对所有训练样本使用相同的架构,但在张量逻辑中,不同的样本可能激活不同的方程子集。系统通过"结构反向传播"来处理这种情况,为每个样本只更新在其推导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方程参数。这种方法在递归神经网络中表现为"时间反向传播"的特殊情况。

五、神经网络架构的优雅实现

张量逻辑让各种复杂的神经网络架构都能以令人惊讶的简洁方式实现。这就像发现了一套通用的建筑图纸,能够搭建从小屋到摩天大楼的各种建筑。

多层感知器在张量逻辑中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表示:X[i,j] = sig(W[i,j,k] X[i-1,k]),其中i表示层数,j和k表示神经元。不同层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对应的权重矩阵会自动用零填充到完整的张量大小。这种表示方法的优雅之处在于,整个深度网络的前向传播过程被压缩成了一个递归方程。

卷积神经网络的实现同样直观。一个卷积层可以写成:Features[x,y] = relu(Filter[dx,dy,ch] Image[x+dx,y+dy,ch]),其中x和y是像素坐标,dx和dy是滤波器坐标,ch是颜色通道。这个方程清晰地表达了卷积操作的本质:在图像的每个位置应用相同的滤波器。池化层则可以表示为:Pooled[x/S,y/S] = Features[x,y],其中S是步长,这实现了求和池化;如果要实现最大池化,只需将等号替换为max=即可。

图神经网络的实现展现了张量逻辑处理不规则数据结构的能力。网络的图结构用关系Neig(x,y)定义,每个邻接对有一个事实。主要的张量Emb[n,l,d]包含每个节点n在每层l的d维嵌入。网络通过L次消息传递迭代进行处理,每次迭代首先对每个节点应用感知器层:Z[n,l,d'] = relu(WP[l,d',d] Emb[n,l,d]),然后聚合邻居特征:Agg[n,l,d] = Neig(n,n') Z[n',l,d],最后更新节点嵌入:Emb[n,l+1,d] = relu(WAgg Agg[n,l,d] + WSelf Emb[n,l,d])。

注意力机制的实现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它是大型语言模型的核心。给定嵌入矩阵X[p,d],查询、键和值矩阵通过权重矩阵计算得出:Query[p,dk] = WQ[dk,d] X[p,d],Key[p,dk] = WK[dk,d] X[p,d],Val[p,dv] = WV[dv,d] X[p,d]。注意力计算分两步进行:首先比较每个位置的查询与所有键:Comp[p,p'.] = softmax(Query[p,dk] Key[p',dk] / sqrt(Dk)),然后返回加权的值向量:Attn[p,dv] = Comp[p,p'] Val[p',dv]。

完整的Transformer可以用大约十几个张量方程实现。文本首先表示为关系X(p,t),然后转换为嵌入EmbX[p,d] = X(p,t) Emb[t,d]。位置编码、注意力、层归一化和MLP层都按照类似的模式实现,整个架构在张量逻辑中变得清晰透明,就像一个精密钟表的内部构造一样。

六、符号推理与知识表示的自然集成

张量逻辑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它无缝集成了符号推理能力。任何Datalog程序都是有效的张量逻辑程序,这意味着几十年来在符号AI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算法都可以直接应用。这就像发现了一个能够同时说多种语言的通用翻译器。

在传统的符号AI中,知识表示通过事实和规则的形式进行。比如,我们可以有事实Parent(Bob, Charlie)表示Bob是Charlie的父亲,以及规则Ancestor(x,z) ← Ancestor(x,y), Parent(y,z)表示传递的祖先关系。在张量逻辑中,这些规则直接对应于张量方程,而事实对应于张量中的非零元素。

推理过程在张量逻辑中变得非常自然。前向推理通过重复应用张量方程来计算所有可能的推导结果,直到达到不动点。后向推理通过函数调用的方式工作,从查询开始,递归地寻找支持该查询的方程和事实。这两种推理方式都保持了逻辑推理的正确性保证,即给出的答案一定在逻辑上正确。

更有趣的是,张量逻辑还支持归纳逻辑编程,即从数据中学习逻辑规则。传统的归纳逻辑编程系统可能从少量的父子关系和祖先关系数据中归纳出传递性规则。一旦学会了这些规则,系统就能回答关于任意长度祖先链的问题,即使这些具体情况从未在训练数据中出现过。

谓词发明是另一个重要特性,它类似于神经网络中的隐藏变量。系统可以发现数据中没有显式出现但对推理有用的关系。比如,在学习家族关系时,系统可能自动发明"同代"这样的概念,即使训练数据中从未直接提到过这个关系。

七、核机器和图模型的统一表示

张量逻辑展现了其通用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优雅支持。核机器,这个在支持向量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在张量逻辑中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表示:Y[Q] = f(A[i] Y[i] K[Q,i] + B),其中Q是查询样本,i遍历支持向量,f()是输出非线性函数。

核函数K的实现展现了张量逻辑的表达力。多项式核可以写成:K[i,i'] = (X[i,j] X[i',j])^n,其中X是特征矩阵,n是多项式度数。高斯核则表示为:K[i,i'] = exp(-(X[i,j] - X[i',j])? / Var)。这些看起来复杂的核函数在张量逻辑中都变成了直观的数学表达式。

结构化预测,即输出由多个相互关联元素组成的预测任务,可以通过输出向量Y[Q,k]和描述输出间交互以及输出与输入间关系的方程来实现。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处理序列标注、图分割等复杂任务。

概率图模型在张量逻辑中的表示更加直接。一个图模型表示随机变量集合的联合概率分布为因子的归一化乘积:P(X=x) = 1/Z ∏k φk(x{k}),其中每个因子φk是变量子集x{k}的非负函数。

在张量逻辑中,每个因子就是一个非负实值张量,变量对应索引,变量值对应索引值。贝叶斯网络可以用每个变量一个方程的形式编码:PX[x] = CPTX[x, par1, ..., parn] P1[par1] ... Pn[parn],其中CPTX是条件概率表,P1到Pn是父节点的分布。

图模型中的推理操作在张量逻辑中有自然的对应关系。边际化对应张量投影,逐点乘积对应张量连接。每个图模型都可以表示为连接树,这是一个因子构成的树,其中每个因子是原模型中因子的连接。在张量逻辑中,这对应于树状的张量逻辑程序,即没有张量出现在多个右边的程序。

分配函数Z可以通过向程序添加方程Z = T[...]来计算,其中T[...]是根因子方程的左边。条件概率P(Q|E)可以计算为P(Q,E)/P(E)。置信传播对应于张量逻辑程序上的前向链接,而蒙特卡洛采样可以通过选择性投影来实现,即用随机子集替换投影的项。

八、嵌入空间中的推理:可靠性与透明性的平衡

张量逻辑最令人兴奋的创新之一是在嵌入空间中进行推理的能力。这种方法巧妙地结合了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符号推理的可靠性,就像在模糊的直觉和严格的逻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当对象的嵌入是随机单位向量时,我们可以用布隆过滤器的原理来理解这种方法。将对象嵌入存储在矩阵Emb[x,d]中,通过one-hot向量V[x]检索对应对象的嵌入。如果V[x]是multi-hot向量表示一个集合,那么S[d] = V[x] Emb[x,d]就是集合中所有对象嵌入的叠加。点积D[A] = S[d] Emb[A,d]对某个对象A来说,如果A在集合中则约为1,否则约为0,误差的标准差为√(N/D),其中N是集合大小,D是嵌入维度。

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关系的嵌入。对于二元关系R(x,y),我们可以计算:EmbR[i,j] = R(x,y) Emb[x,i] Emb[y,j],这是关系中元组嵌入的叠加,其中元组的嵌入是其参数嵌入的张量积。检索操作D[A,B] = EmbR[i,j] Emb[A,i] Emb[B,j]会返回R(A,B)的近似值。

这种近似的准确性来自于数学上的严格分析。当我们展开检索方程时,得到:D[A,B] = R(x,y) (Emb[x,i] Emb[A,i]) (Emb[y,j] Emb[B,j]) ≈ R(A,B),因为随机单位向量的点积约为0,只有当x=A且y=B时对应项才约为1。

规则的嵌入遵循类似的原理。对于规则Cons(...) ← Ant1(...), ..., Antn(...),我们将其嵌入为:EmbCons[...] = EmbAnt1[...] ... EmbAntn[...]。在嵌入空间中的推理通过对嵌入规则进行前向或后向链接来实现,查询答案通过将推导的张量与其参数的嵌入连接来提取。

最有趣的情况是当对象嵌入是学习得到的。此时,嵌入矩阵及其转置的乘积Sim[x,x'] = Emb[x,d] Emb[x',d]成为格拉姆矩阵,通过嵌入的点积测量每对对象的相似性。相似对象会相互"借用"推理结果,权重与它们的相似性成正比。这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类比推理形式,在深度架构中显式结合了相似性和组合性。

通过对每个方程应用sigmoid函数σ(x,T) = 1/(1+e^(-x/T)),我们可以控制推理的性质。将温度参数T设为0时,格拉姆矩阵有效地简化为单位矩阵,使程序的推理变成纯演绎的。这与大型语言模型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即使在T=0时也可能产生幻觉。这种方法比检索增强生成更加强大,因为它有效地检索事实在规则下的演绎闭包,而不仅仅是事实本身。

提高温度使推理变得越来越类比化,相似性越来越低的样本也会相互借用推理。最优的T值取决于应用,不同规则可以有不同的温度——一些规则可能是数学真理并设T=0,而其他规则可能用于积累弱证据并设置较高的T。

这种方法的透明性是其重要优势。推导的张量可以在推理过程中的任何时候提取出来,使推理高度透明,这与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推理模型形成对比。它也高度可靠,在足够低的温度下免疫幻觉,同时具备在嵌入空间中推理的泛化和类比能力。

九、扩展性解决方案:分离关注点与Tucker分解

对于大规模学习和推理,张量逻辑提供了两种主要的扩展方法,每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第一种方法是关注点分离。这种方法将密集张量上的操作直接在GPU上实现,而稀疏张量上的操作使用数据库查询引擎实现,将子张量视为关系处理。这样可以应用数据库查询优化的全部工具来组合稀疏子张量。整个密集子张量可以被数据库引擎视为单个元组,用指向子张量的参数来处理。然后使用GPU来连接和投影密集子张量。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数据库系统在处理稀疏数据和查询优化方面有几十年的积累,而GPU在密集数值计算方面表现出色。通过智能地分配不同类型的计算到最适合的硬件上,系统可以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

第二种更有趣的方法是在GPU上执行所有操作,首先通过Tucker分解将稀疏张量转换为密集张量。这种方法比直接操作稀疏张量高效得多,指数级地提高效率。代价是会有小的误差概率,但这可以通过适当设置嵌入维度和通过阶跃函数对结果去噪来控制。

Tucker分解的核心思想是将高维稀疏张量表示为一个较小的核心张量和一组因子矩阵的乘积。对于三阶张量A,其Tucker分解为:A[i,j,k] = M[i,p] M'[j,q] M''[k,r] C[p,q,r],其中C是核心张量,M、M'、M''是因子矩阵。即使是随机分解也足够使用,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

通过Tucker分解进行扩展的重要优势是它与前面章节描述的学习和推理算法无缝结合。系统不需要为稀疏数据开发全新的算法,而是可以将稀疏表示转换为密集表示,然后应用现有的高效算法。这种一致性大大简化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当对象嵌入是学习得到的时候,情况变得特别有趣。嵌入矩阵及其转置的乘积成为格拉姆矩阵,测量通过嵌入点积得到的每对对象的相似性。相似对象会相互"借用"推理,权重与相似性成正比。这导致了一种强大的类比推理形式,在深度架构中显式结合了相似性和组合性。

温度参数的调节让系统能够在纯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之间平滑过渡。T=0时,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导;随着温度升高,系统开始考虑越来越多的类比关系。这种灵活性让张量逻辑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从需要绝对准确性的数学证明到需要创造性联想的设计任务。

十、未来应用前景与技术生态构建

张量逻辑的影响可能远超AI领域本身。在科学计算中,研究的本质就是将方程转换为代码,而张量逻辑使这种转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纸面上的符号和代码中的符号之间往往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大大减少了从理论到实现的转换开销。

在科学计算中,相关方程通常被包装在控制其执行的逻辑语句中。张量逻辑通过将相应的布尔张量松弛为数值张量,并可选择性地将结果阈值化回逻辑,使这种控制结构自动可学习。这种方法原则上适用于使任何程序可学习。

张量逻辑面临着所有新编程语言都面临的陡峭采用曲线。然而,它有几个有利因素。AI编程不再是小众领域,张量逻辑可以像Java搭乘互联网浪潮一样搭乘AI浪潮获得广泛采用。与Python的向后兼容性是关键,张量逻辑很适合这种兼容性:它最初可以作为einsum的更优雅实现和Python向推理任务的扩展来使用,随着发展,它可以吸收NumPy、PyTorch等的越来越多特性,直到最终取代它们。

新语言的采用最终由它们治愈的重大痛点和支持的杀手级应用驱动,张量逻辑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它可能治愈大型语言模型的幻觉和不透明性问题,这是当前AI系统的主要缺陷。它也是推理、数学和编程模型的理想语言,这些都是AI发展的关键方向。

培养围绕张量逻辑的开源社区将是重中之重。张量逻辑很适合紧密集成编程、数据处理、建模和评估的IDE,如果它起飞,供应商将竞相支持它。它也非常适合AI的教学和学习,这是它传播的另一个载体。

从长远来看,张量逻辑可能会催生全新的研究方向。在嵌入空间中进行可靠推理的能力开启了符号推理和神经学习真正融合的可能性。这种融合可能导致既具有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又具有逻辑推理透明性和可靠性的AI系统。

张量逻辑还可能改变我们思考程序设计的方式。当程序的所有部分都变得可学习时,传统的"编程"和"训练"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中程序员提供高级约束和目标,而系统学习如何最好地实现它们。

教育方面的影响也值得考虑。张量逻辑的简洁性和统一性使它成为教授AI概念的理想工具。学生不再需要学习多种不同的工具和框架,而是可以在一个一致的数学和计算框架内理解神经网络、符号推理、概率模型等所有主要AI方法。

说到底,张量逻辑代表了AI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另一个工具或框架,而是对AI根本数学结构的深刻洞察的体现。通过揭示神经和符号方法之间的深层联系,它为构建更强大、更透明、更可靠的AI系统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虽然从研究原型到广泛采用的生产工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张量逻辑所展示的愿景——一个统一的AI语言,结合了学习和推理的最佳特性——足够引人注目,值得AI社区的认真关注和投资。

Q&A

Q1:什么是张量逻辑,它与现有的AI编程工具有什么不同?

A:张量逻辑是华盛顿大学提出的一种新的AI编程语言,它的核心创新在于发现了神经网络的张量运算和符号推理的逻辑规则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与现有工具不同,张量逻辑只有一种构造——张量方程,能够统一表示神经网络、符号推理、概率模型等所有AI方法,而不像现在需要使用PyTorch、TensorFlow等多种分离的工具。

Q2:张量逻辑如何解决大型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

A:张量逻辑通过温度参数控制推理模式来解决幻觉问题。当温度设为0时,系统进行纯演绎推理,保证输出的逻辑正确性,不会产生幻觉。与大型语言模型即使在零温度下也可能幻觉不同,张量逻辑在低温度下是免疫幻觉的,同时还能在推理过程中提取中间结果,使整个推理过程高度透明。

Q3:普通程序员需要学习复杂的数学才能使用张量逻辑吗?

A:不需要。张量逻辑设计得非常简洁,整个语言只有一种语句类型——张量方程,语法类似于现有的数学表达式。而且它完全兼容现有的逻辑编程语法,程序员可以用熟悉的方式开始,逐步学习更高级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Python的扩展来使用,让现有的AI程序员能够平滑过渡。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