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项由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的季思慧、陈曦、赵恒爽等研究人员,联合快手科技Kling团队的陶鑫、万鹏飞等专家共同完成的研究,发表于2025年10月的arXiv预印本平台(论文编号:arXiv:2510.13809v1)。有兴趣深入了解技术细节的读者可以通过该编号查询完整论文。
说起AI视频生成,你可能已经见过那些令人惊艳的效果——输入一段文字,AI就能生成一段栩栩如生的视频。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视频虽然看起来很逼真,却经常出现一些违背物理规律的奇怪现象:球往上抛却越飞越快、水往高处流、物体悬浮在半空中不下落。就像一个从没接触过现实世界的画家,虽然能画出精美的画作,却不知道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现有的AI视频生成模型本质上是"像素预测器"——它们只是通过观看大量视频学会了如何预测下一帧应该长什么样,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支配现实世界的物理法则。这就好比一个人通过死记硬背学会了很多诗句,却不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偶尔能写出不错的句子,但经常会出现不合常理的表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名为PhysMaster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个系统的核心思路是让AI学会从一张静止图片中"看出"物理信息,然后用这些物理知识来指导视频的生成过程。这就像给AI配备了一双"物理慧眼",能够识别图片中物体的材质、位置、相互关系等信息,并预判它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物理变化。
研究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物理表示"?这听起来很抽象,就像问"什么是美感"一样难以定义。由于没有标准答案,研究人员无法直接告诉AI什么是正确的物理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一种巧妙的"自上而下"优化策略,利用强化学习的方法让AI自己摸索出正确的物理表示。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物理编码器(PhysEncoder),就像一个专门识别物理信息的"探测器"。这个编码器的任务是从输入图片中提取物理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融入到视频生成过程中。但关键问题是如何训练这个编码器——研究人员通过让AI生成大量视频,然后根据这些视频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来给编码器打分,进而不断优化编码器的表现。这就像训练一个品酒师,通过不断品尝和评判酒的好坏来提升品鉴能力。
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就像学习一门手艺的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让AI和物理编码器都具备生成视频的基本能力,这就像学画画时先练习基本的线条和色彩。第二阶段针对视频生成模型进行优化,通过对比优质和劣质视频样本来提升模型生成符合物理规律视频的能力。第三阶段则专门优化物理编码器,让它能更好地从图片中提取有用的物理信息。
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团队从一个具体的物理场景——"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测试。选择这个场景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涉及清晰的物理规律(重力、动量守恒等),容易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它涵盖了多种物体属性(密度、弹性、硬度等),能充分测试物理理解能力;第三,这种场景可以通过物理仿真轻松生成大量训练数据。
在自由落体测试中,研究团队使用了一个名为PisaBench的评估体系,通过比较生成视频与真实物理仿真结果的差异来衡量模型表现。评估指标包括物体轨迹的准确性(用L2距离和倒角距离衡量)以及物体形状的保持程度(用交并比IoU衡量)。实验结果显示,他们的方法在所有指标上都优于现有的专门针对刚体运动优化的模型,如PhysGen和PISA。
更令人惊喜的是,当研究团队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真实世界场景时,发现它同样表现出色。他们在包含17种不同物理现象(涵盖动力学、热力学和光学三大物理分支)的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hysMaster不仅在物理一致性方面表现优异,在语义理解方面也有显著提升。
在与其他先进视频生成模型的对比中,PhysMaster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需要1800秒才能生成一个视频的PhyT2V相比,PhysMaster只需26秒就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效率提升了近70倍。与其他主流模型如CogVideoX-5B、HunyuanVideo等相比,PhysMaster在保持高效的同时,在物理一致性和语义准确性两个关键指标上都取得了最佳成绩。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来验证物理编码器确实学到了有用的物理知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技术,他们发现经过训练的物理编码器能够将受到相同外力作用的物体归为一类(比如空中的物体只受重力影响,地面上的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支撑力),同时能够区分不同材质的物体特性。这表明编码器确实掌握了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律。
从技术角度看,PhysMaster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采用了"插件式"的设计理念。这意味着这个物理理解模块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任何现有的视频生成系统中,而无需对原系统进行大幅修改。这就像给汽车加装了一个导航系统,不需要重新设计整辆车,但能显著提升驾驶体验。
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目前的方法在处理真实世界场景时仍需要人工标注来构建训练数据,这个过程相对昂贵和耗时。虽然现有的AI评估工具在物理知识方面还不够准确,但好消息是研究团队发现即使用少量人工标注数据(实验中只用了500个样本)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大大降低了实际应用的门槛。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改善视频生成的质量。随着AI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需要理解物理世界的任务中——比如自动驾驶、机器人操作、虚拟现实等——让AI掌握基本的物理常识变得至关重要。PhysMaster提供的不仅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一个让AI理解现实世界运作规律的新思路。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项研究代表了AI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单纯的模式识别和复制,向真正的理解和推理转变。当AI不再只是"鹦鹉学舌"式地重复训练数据中的模式,而是能够理解并应用基本的物理规律时,我们就向创造真正智能的系统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能力对于未来开发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可靠运作的AI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用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归根结底,PhysMaster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重要观点:要让AI真正理解世界,仅仅学会识别表面现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支配这些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这项研究为未来开发更加智能、可靠的AI系统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人工智能不仅要能看、能听、能说,更要能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arXiv:2510.13809v1查阅这项研究的完整技术细节。
Q&A
Q1:PhysMaster是如何让AI学会物理规律的?
A:PhysMaster通过设计一个名为PhysEncoder的物理编码器来实现这一点。这个编码器能从输入图片中识别物体的材质、位置、相互关系等物理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融入视频生成过程。由于无法直接定义什么是正确的物理表示,研究团队采用强化学习方法,通过让AI生成大量视频并根据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来打分,从而训练编码器自动学会提取有用的物理特征。
Q2:PhysMaster在实际测试中表现如何?
A:PhysMaster在多项测试中都表现优异。在自由落体运动测试中,它在轨迹准确性和形状保持等所有指标上都超越了现有专门模型。在包含17种物理现象的大规模数据集测试中,它不仅在物理一致性方面表现最佳,语义理解能力也有显著提升。效率方面,PhysMaster生成视频只需26秒,比同类方法快70倍。
Q3:PhysMaster能应用到哪些领域?
A:PhysMaster采用插件式设计,可以轻松集成到任何现有的视频生成系统中。除了改善视频生成质量外,这种物理理解能力对自动驾驶、机器人操作、虚拟现实、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需要理解物理世界的AI应用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代表了让AI从简单模式识别向真正理解现实世界规律转变的重要进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DeepMind等顶级机构联合研究揭示,当前12种主流AI安全防护系统在面对专业自适应攻击时几乎全部失效,成功率超过90%。研究团队通过强化学习、搜索算法和人类红队攻击等多种方法,系统性地突破了包括提示工程、对抗训练、输入过滤和秘密检测在内的各类防护技术,暴露了AI安全评估的根本缺陷。
西蒙弗雷泽大学和Adobe研究院联合开发的MultiCOIN技术,能够将两张静态图片转换为高质量的过渡视频。该技术支持轨迹、深度、文本和区域四种控制方式,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采用双分支架构和分阶段训练策略,在运动控制精度上比现有技术提升53%以上,为视频制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精确度。
英国国王学院研究团队开发了潜在精炼解码(LRD)技术,解决了AI文本生成中的速度与准确性平衡难题。该方法通过两阶段设计模仿人类思考过程:先让AI在连续空间中"深思熟虑",保持多种可能性的混合状态,然后"果断行动",逐步确定答案。实验显示,LRD在编程和数学推理任务中准确性提升最高6.3个百分点,生成速度提升最高10.6倍,为AI并行文本生成开辟了新路径。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ViSurf是一种创新的大型视觉语言模型训练方法,巧妙融合了督导式学习和强化学习的优势。该方法通过将标准答案整合到强化学习过程中,让AI既能从正确答案中学习又能保持自主推理能力。实验显示ViSurf在多个视觉任务上显著超越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处理模型知识盲区时表现突出,同时有效避免了灾难性遗忘问题,为AI训练提供了更高效稳定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