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Mixedbread AI团队发布新一代超小型检索模型:17MB也能超越130MB巨头

Mixedbread AI团队发布新一代超小型检索模型:17MB也能超越130MB巨头

2025-11-26 17:43
分享至:
----..---.-...-/--...-.-......./-...-....-..--../-............-.- ----..---.-...-/--...-.-......./-...-....-..--../-............-.- ----..---.-...-/--...-.-......./-...-....-..--../-............-.- ----..---.-...-/--...-.-......./-...-....-..--../-............-.-
2025-11-26 17:43 科技行者

这项来自Mixedbread AI的最新研究发表于2025年10月,研究团队包括来自Mixedbread AI和早稻田大学的四位研究者:Rikiya Takehi、Benjamin Clavié、Sean Lee和Aamir Shakir。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论文编号arXiv:2510.14880v1查找完整的技术报告。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既要模型足够强大能处理复杂任务,又要足够小巧能在普通设备上运行。就像你想要一辆既有跑车性能又有电动车经济性的汽车一样,这种平衡一直是技术界的一大挑战。

Mixedbread AI团队最近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mxbai-edge-colbert-v0的信息检索模型,这个模型虽然只有17MB和32MB两个版本,却能在性能上超越许多体积大十几倍的"前辈"。这就好比一台小巧的智能手机在某些功能上竟然超越了笨重的台式电脑。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信息检索。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寻找答案时,背后就有一个信息检索系统在工作。它需要从海量文档中找出与你的问题最相关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一种叫做检索增强生成(RAG)的技术变得非常重要,它让人工智能能够基于搜索到的相关信息给出更准确的回答。

在检索技术的世界里,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叫做"密集段落检索",就像用一个万能工具箱来概括每篇文档的精华,然后进行比较。另一种叫做ColBERT,它的做法更像是把每个文档拆解成许多小零件,每个零件都保留详细信息,最后通过精密的比对找出最匹配的内容。ColBERT方法通常更准确,但代价是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

研究团队面临的挑战是:现有的小型ColBERT模型大多基于较老的技术架构,就像老式汽车发动机,虽然能跑但效率不高。而新一代的高效模型往往体积庞大,普通用户难以使用。这就好比市面上要么是老款的经济型汽车,要么是最新的豪华跑车,中间缺少一个既现代又实用的选择。

为了填补这个空白,Mixedbread AI团队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整个过程就像是精心准备一道复杂菜肴。首先,他们从一个叫做Ettin的现代化基础模型开始,这就好比选择了优质的食材。Ettin模型是ModernBERT的复现版本,具备处理长文本的能力和高效的计算架构,就像选择了营养丰富且易于烹饪的食材。

接下来是第一个烹饪步骤——对比学习预训练。在这个阶段,研究团队让模型学习如何理解文本之间的关系。他们使用了接近2亿条数据,涵盖各种类型的文本配对,比如论坛帖子和其标题、问答对等。这个过程就像是让一个初学者通过大量练习来熟悉食材的基本属性和搭配规律。

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发现ModernBERT系列的模型在训练时需要更高的学习率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就好比这种现代化的食材需要更高的火候才能完全释放其潜力。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传统的学习率设置会让模型表现平平,而提高学习率后,17MB模型的性能从0.493提升到0.523,32MB模型则从0.543提升到0.559。

第二个烹饪步骤是精细调味——监督微调。在这个阶段,研究团队使用高质量的数据对模型进行精细调整。他们特别注重"硬负样本挖掘"这个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故意给模型一些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不匹配的文档,让它学会更精确的区分能力。这就好比让厨师学会区分外表相似但味道不同的香料,通过这种训练让模型的判断力更加敏锐。

最后一个步骤是秘密武器——"Stella风格"蒸馏技术。这个技术的灵感来自于Stella模型家族,核心思想是让小模型去模仿一个更大更强的"老师"模型。研究团队选择了StellaV5作为老师,让他们的小模型尽可能学会老师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就像是让一个天赋异禀的学生跟随名师学艺,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最终掌握了老师的精髓。

不过,研究团队发现原始的Stella蒸馏方法过于复杂,容易出现训练不稳定的问题,就好比原本的学习方法太过繁复,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他们简化了这个过程,使用更直接的L2损失函数,让小模型的输出尽可能接近老师模型的输出。虽然方法简化了,但效果依然显著,32MB模型的性能从0.576提升到了0.626,而17MB模型也有适度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蒸馏技术对不同大小的模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32MB模型受益更多,而17MB模型的提升相对温和。研究团队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简化后的蒸馏方法在处理较大的模型容量差异时更有效,就好比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天赋的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

三道"烹饪"工序完成后,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关键的ColBERT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将之前训练好的密集嵌入模型转换成ColBERT格式。这个转换过程就像是将一个通用工具改造成专门的精密仪器,需要添加特殊的投影层来处理多向量表示。

在ColBERT训练中,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实验。他们首先探讨了使用不同"老师"模型来指导训练的效果。令人意外的是,较新的Qwen3-8B作为老师的效果反而不如相对较老的BGE-Gemma2。深入分析发现,Qwen3-Reranker生成的分数过于极端,正样本得分都接近1,负样本得分都接近0,这种过于"绝对"的判断反而不利于模型学习细致的区分能力,就像一个过于严格的老师只会说"对"或"错",却不能给出更细致的指导。

接下来,研究团队测试了不同的优化器。令人惊喜的是,一个名为Muon的新型优化器表现优于传统的AdamW优化器。这就好比发现了一种新的烹饪方法,虽然还不被广泛使用,但确实能做出更美味的菜肴。在相同的训练条件下,使用Muon优化器的模型性能达到了0.5985,而使用AdamW的最佳表现只有0.5923。

在投影维度的选择上,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传统的ColBERT模型通常使用128维的投影,而现有的小型ColBERT模型多采用96维。研究团队测试了从16维到96维的各种设置,发现性能下降得比预期要缓慢。直到投影维度降到48维时,性能仍然保持在相当好的水平,只有当降到32维以下时,性能才出现明显下降。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因为投影维度直接影响模型的存储需求和计算速度,就像发现了一种既省油又保持动力的汽车调校方法。

研究团队还测试了投影层的设计。他们发现使用更复杂的双层前馈网络比传统的单层线性投影效果更好,17MB模型的性能从0.6275提升到0.6405。这就好比发现了一个更精密的变速箱设计,虽然稍微增加了复杂性,但显著提升了整体性能。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涉及文本的大小写处理。现代的语言模型通常保留文本的原始大小写,而早期模型往往将所有文本转换为小写。研究团队发现,对于17MB这样的超小模型,使用小写处理反而能获得更好的性能,从0.6317提升到0.6405。但对于32MB模型,这种差异就不明显了。这个现象表明,对于参数非常有限的小模型,简化输入可能有助于它更好地学习核心模式,就像一个初学者需要先掌握基础技能,再去处理复杂情况。

当所有训练完成后,最终的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在BEIR基准测试中,mxbai-edge-colbert-v0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性能。17MB的模型虽然参数量只有ColBERTv2的八分之一,投影维度只有三分之一,但在整体性能上竟然超越了这个曾经的标杆模型。32MB模型的表现更是出色,在多个数据集上都达到了接近或超越现有小型模型的性能。

在长文本处理任务上,这两个模型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的基于BERT的模型由于架构限制,只能处理较短的文本,遇到长文档时只能截断处理,这就好比用小镜头拍摄大场景,必然会丢失很多细节。而mxbai-edge-colbert-v0基于现代架构,原生支持长文本处理,在LongEmbed测试中表现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17MB的小模型,也能在长文本任务上超越许多参数量大得多的传统模型。

从效率角度来看,这两个模型的优势更加突出。研究团队测试了在不同硬件上的运行效率,发现mxbai-edge-colbert-v0-17m在CPU上的运行时间只有ColBERTv2的三分之一,内存占用更是大幅降低。这种效率提升对于实际应用来说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在移动设备或边缘计算环境中部署检索系统的场景。

除了基础性能,研究团队还专门评估了模型在重排序任务中的表现。重排序是信息检索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需要对候选文档进行精确排序。由于mxbai-edge-colbert-v0具有低延迟和高准确性的特点,特别适合这类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任务。在长文档重排序场景中,目前还没有其他模型能在保持如此低延迟的同时达到类似的性能水平。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了两个高性能的小型模型,更在于为整个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大模型越来越庞大的趋势下,如何让先进技术能够普及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一直是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mxbai-edge-colbert-v0的成功证明,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训练策略,小模型同样可以在特定任务上达到甚至超越大模型的性能。

研究团队将这两个模型定位为"v0"版本,意味着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目标是为从大规模云端检索到本地设备检索的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支持。这种"全尺度"的检索技术愿景,就像是要建立一个从高速公路到乡村小路都能畅行无阻的交通网络。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模型为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部署高效的本地搜索系统,而不需要依赖云端服务。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构建高性能的内部知识检索系统。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两个模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平台,可以用来测试各种新想法和改进策略。

值得强调的是,这项研究在方法上的贡献同样重要。研究团队展示了如何系统性地构建小型高性能模型:从选择合适的基础架构开始,通过多阶段训练逐步提升能力,再通过知识蒸馏技术实现性能突破,最后通过大量细致的调优实验找到最佳配置。这个完整的方法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研究团队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工作的局限性。比如,他们发现简化的蒸馏方法虽然稳定性更好,但可能没有完全发挥原始Stella方法的潜力。他们还提到,针对ColBERT特定需求的对比学习预训练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性能提升,但这些探索留待未来的工作来完成。

说到底,mxbai-edge-colbert-v0的成功体现了人工智能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不是一味追求更大更复杂的模型,而是在性能、效率和实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就好比汽车工业的发展,最终胜出的不一定是最大最强的车型,而是那些最适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

这项研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更大。随着这类高效小型模型的普及,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智能应用能够在普通设备上运行,而不需要依赖昂贵的云端计算资源。这意味着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好的隐私保护,以及在网络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也能享受智能服务。

归根结底,Mixedbread AI团队的这项工作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必局限在高端实验室和大型数据中心,它同样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每个人都能使用的智能工具。这个17MB的小模型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代表的技术理念和实现路径,很可能影响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Q&A

Q1:mxbai-edge-colbert-v0模型有多大,性能怎么样?

A:mxbai-edge-colbert-v0有17MB和32MB两个版本。令人惊讶的是,17MB版本虽然只有ColBERTv2八分之一的参数量,但性能反而超越了ColBERTv2。32MB版本性能更出色,在多个测试中达到接近或超越现有小型模型的水平。

Q2:这个小模型为什么能超越大模型?

A:主要有三个秘诀:首先使用现代化的ModernBERT架构作为基础,效率更高;然后通过三阶段训练逐步提升能力,包括对比学习预训练、监督微调和知识蒸馏;最后通过大量优化实验,比如使用Muon优化器、降低投影维度到48等,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大幅减少模型大小。

Q3:普通用户能用这个模型做什么?

A:这个模型特别适合在个人设备上构建本地搜索系统,无需依赖云端服务就能快速检索文档和回答问题。企业可以用它建立内部知识库搜索,既保护隐私又提高效率。研究者则可以用它作为实验平台测试新想法。由于模型小巧高效,即使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也能流畅运行。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