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节,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和我一样,不再收到上百条的短信,而取代这些短信的是微信。
在去年,如果大家觉得微信拜年还不算拜年的话,那么,在今年,微信拜年真的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当然,这更大的得益于春节前,微信红包恰到适宜的问世。
红包:你抢了没有
春节的前两三天,微信朋友圈掀起了晒红包的高潮,大家都在抢红包之际,恨自己加入的群太少,土豪朋友太少,更是在抢到红包的同时,毫不犹豫的把银行账号与微信支付绑定。
大家都说,阿里巴巴支付宝忙了这许多年做的事,腾讯微信只用三天就做到了。
腾讯用微信做到的还不仅仅是银行卡和微信的绑定,更重要的是,再次巩固了微信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以及其通信功能的角色扮演。
微博的没落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即便是在微博最鼎盛时期,大家也并没有用微博拜年取代短信拜年,更没有用微博的沟通作为日常沟通,可是微信做到了。
微信:让年过的更热闹
忙于抢红包,就势必要更加频繁的查看微信,查看群消息,看有没有人发红包,以便及时去抢。
可惜,抢红包的软件没能在手机上实时出现,大家只能频繁的看手机,每隔一会就要查看一下,这就不自觉的会在群里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
比如自己家的年夜饭,比如家乡的见闻,回家路上的各种奇闻趣事,或是各种各样的感想,所以,微信群就变得异常活跃。
在群里活跃的大家会觉得,过年有了更多人的陪伴,不仅仅身边有家人,手机里还有朋友陪,好像大家回家过年,却不曾离开过自己的同学、同事。
由于手机的用户粘性,再加上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用户粘性,使得微信愈发成为缠绕着大家的工具,这也得益于微信本事的通信属性。
拜年:重担落在微信上
红包带来的用户粘性,微信本身的通信属性,所以使得微信自然而然就成为拜年的主角。
抢红包的同时,捧着玩手机的同时,就让微信成为了拜年的渠道。而且微信有更丰富多彩的动画表情、图片展示功能,表达新春祝福的时候,可以更加生动。
当微信成为拜年的工具的时候,就更加传递给我们一个讯号:微信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越巩固,愈加无法替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南洋理工大学与腾讯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Rolling Forcing技术,实现AI视频实时流式生成的重大突破。该技术通过滚动窗口联合去噪、注意力锚点机制和高效训练算法三项创新,解决了长视频生成中的错误累积问题,可在单GPU上以16fps速度生成多分钟高质量视频,延迟仅0.76秒,质量漂移指标从传统方法的1.66降至0.01,为交互式媒体和内容创作开辟新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