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8时,随着ASC组委会工作人员开始公布竞赛规则,2014年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以下简称ASC14)总决赛在广州中山大学正式拉开帷幕。16所高校队伍将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内,完成3000W功耗限制下的超算系统设计搭建,HPL、Quantum Espresso、LICOM、SU2和神秘应用的优化,以及在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上进行指定应用3D-EW的并行扩展和性能优化,全英文竞赛答辩等各项比赛任务。最终,各队比赛成绩将在4月25日举行的闭幕式上一一揭晓。
总决赛的前两天,16支队伍需要在3000瓦功耗限制下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浪潮超算节点、高速网络等设备自行搭建超算系统。ASC组委会委员、浪潮集团高性能总经理刘军认为,该项赛题的挑战在于要在预设条件下完成设计蓝图并付诸实现,相当于要求每支队伍要身兼设计师和工程师两种角色,“很多汽车设计师知道如何去设计一辆跑得很快的汽车,但这辆车究竟能不能跑、跑得有多快,还是需要生产出来后经过实际检验才知道,这个过程不仅是想法的验证,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参赛队员来说,这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超算的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参赛队员正在组建自行设计的超算系统
无论是首次参赛的新秀还是经验丰富的强队,高难度的ASC14竞赛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场智慧的挑战。首次带队来中国参赛的匈牙利密什科尔茨大学参赛队指导老师David Vincze表示,这次参赛更多的是享受赛事本身所赋予的乐趣和成长价值。他认为ASC14最大的挑战在于3D-EW,这道试题的成绩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亲身操作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这对每一位队员来说都将是毕生难忘的宝贵经历。而对于在24日才会公布的神秘应用,David Vincze则持有一种掺杂了紧张、兴奋和期待的复杂情绪。
而作为两届ASC大赛和盐湖城SC大赛的亲历者,台湾清华大学参赛队的指导老师周志远则认为如果超级计算机看作一个人,那么硬件是他的身体,而程式则是他的头脑,二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ASC比SC更加强调程式的编译和优化,而不是简单的程式安装和运行,这更加触及超算的核心,代表着超算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构筑超算“软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而应用发展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也得到高度重视。根据记者在现场的了解,16强参赛队所在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在超算方面的应用和人才培养,通过参加ASC超算竞赛,这些高校的队员可以得到一个全面参与超算“全过程”的机会,从根本上丰富他们对超算的认知和理解。在接下来的竞赛中,ASC14总决赛的16强将用各自亲手搭建的超算系统编译和优化6大超算应用。即将展开的“软实力”较量,将成为首个超算大赛世界冠军的“胜负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朋友,他知道很多知识,但每当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天气时,却变得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简称LLMs,如ChatGPT这类AI系统)面临的尴尬处境。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在面对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信息时却显得笨手笨脚。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些模型已经通过监督微调(SFT)学会了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但它们常常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时表现不佳。
想象你正在和一个智能助手聊天。如果你直接要求它提供有害信息,它很可能会礼貌拒绝。但如果你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害的对话,逐步引导它走向你的真实目标呢?这就是当前AI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多轮对话中的安全漏洞。
想象你在使用一个非常聪明的AI助手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比如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助手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一步一步写下大量推理过程,最后才给出答案。虽然这种详细的思考过程确实帮助AI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太"啰嗦"了,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