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商概念的提出已有两三年的历史了,特别是去年开始有了诸多大的动作,但就目前看来,之前的汽车电商实际上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汽车电商。追其根本,无外乎在人和车的关系上,尚做不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连接。通往汽车电商的未来之路,到底还有多远,应如何打通线上线下的连接点?
伪电商,伪字何来?
此前的汽车电商模式仍是一种传统市场行为,用户在汽车网站下单后,拿着购车凭证到线下4S店砍价,完成交易,凭购车发票领取汽车网站提供的奖品或补贴;整个购车过程,没有为用户提供任何便利,反而更加复杂。如果非要将其称为汽车电商,那最多算作汽车电商的1.0时代,或者称为汽车电商的O2O模式。
这种汽车电商的O2O的模式存在严重不足,目前为止仍没有做好两个“O”的对接、转化,多是依靠“脱节”的运营,打造了一片Online的伪繁荣(比如天猫汽车节号称的众多订单,实际还是需要到线下询价,砍价,付款)。线上Online部分的这个“O”表现得很弱小,而线下Offline的这个“O”又与传统线下体验、交易出现重叠。从Online到Offline的转化率却异常失调(用户在网上看到的价格无法在线下兑换),电商的精髓并无体现。
惠买车-汽车电商C2B模式探索
到底该如何解决汽车电商O2O中前一个O的弱小呢?前几天易车推出了“惠买车”平台,根据相关报道信息了解到,惠买车提出了一个相对于传统汽车电商业务的颠覆性的模式——C2B。其运营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模拟了消费者线下多家比价的消费场景,由用户在惠买车网站上主动发起购买需求,多家经销商竞价,给出价格和配送方案。对于消费者来说,从传统的用户需求等待被商品(报价)满足,变为商品尝试着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的地位完全从被动转为主动,同时省去了到线下4S店砍价的辛苦;而对于经销商来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获得高精准的成交用户。
在我理解看来,惠买车的C2B模式其实就是O2O里第一个O(Online)的解决方案,即如何解决汽车电商线上的服务问题,为线下交易环节做好足够的铺垫。说白了汽车电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形成交易,既然是形成交易,那就应该从需求方入手,而不是从供给方入手,这也是汽车电商的意义所在。即:聚集更多精准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从而形成更高的转化率。
汽车电商-汽车互联网发展的3.0阶段
国内汽车互联网发展初期,所谓的1.0阶段,多基于媒体资讯属性之上,主要培养购车初/中期用户,以PV、UV作为衡量网站价值的标准,也因此门户的汽车频道异常受到追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购车人群的成熟,这类媒体属性网站所带来的销售线索被看作是衡量网站价值的标准,汽车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这也是汽车垂直网站兴起的根源。而随着近期电子商务的兴起,用户需求将进一步演变和衍生,到了后期购车决策阶段,单纯媒体属性的网站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提供底价、方便快捷的在线交易的平台---汽车电商平台,也就是3.0时代。而显然易车在2 .0和3.0交替时期推出单独的电商平台惠买车,同时又对易车网进行改版,强化其媒体属性,是有其战略布局深意的。
汽车电商的未来
试想,当前惠买车主要做新车的电商业务,当这种C2B的模式慢慢被用户接受,相信不日这种模式便会切入二手车的电商领域中,而在二手车的业务领域中也不排除会出现C2B的衍生模式——C2C,即人人都是需求提出方,人人都是解决方案提供方。
在通往汽车电商的未来之路,惠买车这种C2B模式也好,未来或将演变出来的二手车C2C也好,均意在化解“连接”的瓶颈,搭建人与车之间更顺畅的关系。从互联网的本质来看,连接亦即本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
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GraphCast是一个革命性的AI天气预测模型,能够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10天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超越传统方法90%的指标。该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学习40年历史数据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卓越,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为气象学领域带来了效率和精度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