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我们游戏使用屏可划分为三种:终端屏幕、电视屏以及PC屏,而终端设备不仅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占据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而根据《2014年1-3月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在App Store中国区畅销榜中,游戏产品的数量占比接近九成(89%),而应用类软件只占据11%。那么当当游戏遇见大数据后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UCloud高级架构师韩新亮在《手机游戏云服务平台》这一分享话题中指出社交属性现今对于游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户通过好友分享的一些内容可能会产生试玩的念头,从而也使一种增加用户粘性的手段。此外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发现游戏中哪一个关卡用户流失率较大,这样也能够提供给玩家一种更好的游戏体验。
以著名游戏公司EA举例,EA在全球范围拥有20亿的游戏玩家,每天生产的游戏数据就有50TB之多,若是想策划出提升玩家体验优化的设计前提,就需做好游戏数据化运营。
在游戏数据化运营的背后游戏厂商需要做好版本反馈及改进,玩法改善,同时进行评估及改进以及特征用户研究。在交互方面做好可用性支持以及市场环境与舆论的反馈,并提供用户分类以及VIP等服务,保障账号的安全。
大数据不仅能够提升游戏的体验性,在推广和运营方面也起到了很大助力。大数据可在游戏推广中为游戏厂商抓住传播细节,通过爬虫分析辨别核心视觉范围内,文字的核心内容,同时关联游戏内容,并在用户兴趣点最高的时刻向其展示相关的游戏,促进注册转化。在游戏运营方面帮助游戏商关注与玩家的沟通细节,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关注的内容以及游戏下载的内容,了解更多的用户需求,进行精准的定位推送。
现今,紧靠游戏画面以及创新已经不足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而从最早的网游劲舞团中便可以看到这一趋势,大多用户在劲舞团中创建角色并不是去为了体验上下左右的‘快感’,而是为了感受到里面的社交属性,当然这是一种唯美的说法。
这样的特征同样在MMORPG游戏中得以体现,中国MMORPG用户的行为特征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练级、打造强化装备、做任务与探索和聊天结交朋友,其比例为44.7%、42.6%、40.6%和39.7%。
当下玩家玩的并不是游戏而是社交,理由其实很直白,再多的任务总有一天会玩腻,但拥有固定的社交圈子却很难离开。社交才是游戏生存之本这一定论也并非空穴来风,所以除了在前台坚持技术创新以外,更应加强后端的大数据分析,才能让游戏为企业与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南洋理工大学与腾讯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Rolling Forcing技术,实现AI视频实时流式生成的重大突破。该技术通过滚动窗口联合去噪、注意力锚点机制和高效训练算法三项创新,解决了长视频生成中的错误累积问题,可在单GPU上以16fps速度生成多分钟高质量视频,延迟仅0.76秒,质量漂移指标从传统方法的1.66降至0.01,为交互式媒体和内容创作开辟新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