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搞了两篇企业号的文章,身边不少在使用企业微信号的朋友,尤其是在大企业工作的来咨询我企业号到底该怎么玩,今天干脆写点自己的想法,给大家理理策略思路,让微信企业号以最小投入、最快速地创造效益。
我的思路很简单,就是:
首先利用微信企业号本身强大的消息、沟通和信息展现能力,先解决企业内外部信息传递的问题,让企业号快速见效。
建立员工的使用习惯,以及相应的管理和运营规范。为微信企业号的深入应用打好基础。
微信企业号是个新东西,虽然大家都在用微信,但对微信企业号还是需要一个了解、熟悉和建立使用习惯的过程。要想缩短这个过程,就必须从尽量简单的功能入手,比如人人都会,各部门都需要的“发消息”功能。这样大家就能更快地习惯于查看企业号中的消息,各级管理者也能更快习惯于使用企业号。一旦使用习惯建立,后期各种应用和功能的推广就会很顺畅。
实话说,微信企业号的“发消息”功能真心很强大,很有用。参与企业号内测的一家企业就用“发消息”功能不仅实现了对遍布全国的一线员工、外围零售商、甚至到门店一级的信息、文件及时传递,而且还灵活运用企业号消息功能和企业号应用在普通模式下的配置功能,快速实现了内部培训、内部政策查询、内部互动支持等功能。
微信企业号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基础工作是必须先做好的。对于大企业而言,上线一个新的平台,涉及的地域、人员众多,基础工作更加重要。比如: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规范、分级管理员的设立方法、分级管理员的工作规范、企业号用户管理规范、企业号消息素材库管理规范、企业号消息功能使用规范、应用管理规范、第三方开发管理规范等。
尤其是企业号中的组织结构和标签,如何建立才能一方面满足各级管理者的灵活应用,另一方面还能尽量保持稳定,减少结构变化对应用,尤其是未来第三方应用的影响。这点很关键。
其次再考虑涉及内外部业务流程改造的企业号应用开发的事情。
显然,相比于“发消息”这类通用功能,涉及业务流程的,需要定制开发的企业号应用的风险更大一些,而且应用开发显然也比使用现有成熟功能更加耗时耗力,见效更慢。
在企业号前期内测过程中,就有大企业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开发了比较复杂的业务应用,开发周期长不说,到实施时,重点放在新应用的使用,忽略了企业号基本功能。
后期上线后,这家企业发现了两个问题:1、新应用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新应用不能被大家充分使用时,基本功能大家也不会用,导致企业号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2、仓促上线新应用,只考虑了这个应用所需的组织结构,到后期准备全面使用企业号时,发现前期组织结构设置上有问题,不得不大幅调整。
总结一下:发消息很有用,从发消息开始用企业号,打好管理基础、培养好使用习惯后再开发应用。这样就能最小投入、最快速地让微信企业号创造效益。
大家按照我建议的策略去做,就能不走弯路,就能让企业号快速见效,让同事们的工作一步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关于让企业号尽快见效的具体做法,包括如何建立前面说的那些规范、如何设置组织结构、如何用好企业号的基本功能等等,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告诉我,看看能不能尽快集中做一次讲解,即时我会邀请像天焱微企、畅移信息等开发企业一起来参与。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
上海AI实验室团队发现自回归图像生成模型存在局部依赖、语义不一致和空间不变性缺失三大问题,提出ST-AR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掩码注意力、跨步骤对比学习和跨视角对比学习,让AI"先理解再生成"。实验显示,ST-AR将LlamaGen模型的图像理解准确率提升一倍以上,图像生成质量提升42-49%,为构建更智能的多模态AI系统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