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手机的"第0屏",锁屏是用户与手机内容和信息接触的起点。但据2014年aviate智能平台调研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台智能手机用户每天要解锁手机115次,与应用互动100余次,频繁的解锁也使得人与手机的交互变得不高效。
1月28日,豌豆荚正式发布基于应用内搜索技术的“Snap效率锁屏”。豌豆荚现在依然定位“移动内容搜索”,该产品将通知信息连接锁屏界面,不解锁手机也能查看通知。
与传统强调主题和美化锁屏产品模式不同,“Snap效率锁屏”强调效率,将待处理信息移至锁屏界面。豌豆荚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表示,未来豌豆荚还将在该应用上整合更多的功能。
据悉,“Snap 效率锁屏”目前已经接入“墨迹天气”、“大众点评”、“今日摘要”等日常应用,也将类似“票券夹”等管理用户电子票据的生活服务功能整合其中。如果用户没有安装相关应用,会打开相应应用的HTML5页面,强化“简化用户操作”。
对于豌豆荚来说,“Snap效率锁屏”的发布,同样是为了争夺移动内容入口,同样是定位“移动内容搜索”。
事实上,早在2014年3月,豌豆荚就曾发布“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规定了应用内内容的检索、收录和应用调起的标准。而开发者只需通过三个步骤即可接入豌豆荚:描述应用内内容、向豌豆荚提交内容信息、使应用支持外部调起。
通过这个协议,豌豆荚打通了应用、游戏、视频、小说等产品,有能力引导用户直接打开应用消费这些内容。
此次发布的“Snap效率锁屏”同样是基于“应用内搜索技术”,王俊煜称,应用内搜索带给豌豆荚两种独特的能力:一种是能够打通各种应用、全面准确地收录各种内容;另一种是缩短用户与应用内信息的距离、让用户直达行动。
至于信息安全问题,Snap效率锁屏产品经理汪超骏透露,后续版本中将增加隐私分级功能,可个性化设置内容的安全等级,隐藏相关应用内容。
与iOS信息推送类似,Snap也将会微信、QQ等部分聊天内容呈现在锁屏上。
“Snap 效率锁屏”已更新至3.1版本,根据豌豆荚官方数据显示,该应用已积累 450 万用户,增长率达到 100%。平均每个“Snap 效率锁屏”用户每天点亮屏幕108次,平均每天在下午5点呈现使用高峰、在晚上9点达到最高峰值——平均亮屏11.9次,基本每5分钟会收到一条通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朋友,他知道很多知识,但每当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天气时,却变得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简称LLMs,如ChatGPT这类AI系统)面临的尴尬处境。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在面对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信息时却显得笨手笨脚。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些模型已经通过监督微调(SFT)学会了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但它们常常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时表现不佳。
想象你正在和一个智能助手聊天。如果你直接要求它提供有害信息,它很可能会礼貌拒绝。但如果你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害的对话,逐步引导它走向你的真实目标呢?这就是当前AI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多轮对话中的安全漏洞。
想象你在使用一个非常聪明的AI助手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比如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助手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一步一步写下大量推理过程,最后才给出答案。虽然这种详细的思考过程确实帮助AI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太"啰嗦"了,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