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手机的"第0屏",锁屏是用户与手机内容和信息接触的起点。但据2014年aviate智能平台调研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台智能手机用户每天要解锁手机115次,与应用互动100余次,频繁的解锁也使得人与手机的交互变得不高效。
1月28日,豌豆荚正式发布基于应用内搜索技术的“Snap效率锁屏”。豌豆荚现在依然定位“移动内容搜索”,该产品将通知信息连接锁屏界面,不解锁手机也能查看通知。
与传统强调主题和美化锁屏产品模式不同,“Snap效率锁屏”强调效率,将待处理信息移至锁屏界面。豌豆荚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表示,未来豌豆荚还将在该应用上整合更多的功能。
据悉,“Snap 效率锁屏”目前已经接入“墨迹天气”、“大众点评”、“今日摘要”等日常应用,也将类似“票券夹”等管理用户电子票据的生活服务功能整合其中。如果用户没有安装相关应用,会打开相应应用的HTML5页面,强化“简化用户操作”。
对于豌豆荚来说,“Snap效率锁屏”的发布,同样是为了争夺移动内容入口,同样是定位“移动内容搜索”。
事实上,早在2014年3月,豌豆荚就曾发布“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规定了应用内内容的检索、收录和应用调起的标准。而开发者只需通过三个步骤即可接入豌豆荚:描述应用内内容、向豌豆荚提交内容信息、使应用支持外部调起。
通过这个协议,豌豆荚打通了应用、游戏、视频、小说等产品,有能力引导用户直接打开应用消费这些内容。
此次发布的“Snap效率锁屏”同样是基于“应用内搜索技术”,王俊煜称,应用内搜索带给豌豆荚两种独特的能力:一种是能够打通各种应用、全面准确地收录各种内容;另一种是缩短用户与应用内信息的距离、让用户直达行动。
至于信息安全问题,Snap效率锁屏产品经理汪超骏透露,后续版本中将增加隐私分级功能,可个性化设置内容的安全等级,隐藏相关应用内容。
与iOS信息推送类似,Snap也将会微信、QQ等部分聊天内容呈现在锁屏上。
“Snap 效率锁屏”已更新至3.1版本,根据豌豆荚官方数据显示,该应用已积累 450 万用户,增长率达到 100%。平均每个“Snap 效率锁屏”用户每天点亮屏幕108次,平均每天在下午5点呈现使用高峰、在晚上9点达到最高峰值——平均亮屏11.9次,基本每5分钟会收到一条通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表现出"顿悟时刻"现象,但这些自我纠错行为并不能实际提升推理准确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验证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强于验证答案质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验证时无法有效利用视觉信息,为AI多模态推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MIT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SparseLoRA技术,通过动态稀疏性实现大语言模型训练加速1.6倍,计算成本降低2.2倍。该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计器智能选择重要计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已在多个任务上验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