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产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机遇。此前火爆的P2P网贷行业就亟待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监管。5月8日,第三方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发布移动金融应用行业数据报告。报告显示,P2P网贷行业利率正在回归理性化;而问题平台数量激增,行业或将大规模洗牌;同时,P2P向移动端快速渗透,移动端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各家企业必争之地。此外,HCE的崛起,让互联网公司进入NFC支付领域成为可能;手机厂商直接参与移动支付渐成趋势;免密支付这种新兴的形式,将助力移动支付飞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一切服务之间的距离,金融行业很自然的过度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甚至,在网络、电商极度发达的情况下,结合互联网行业灵活、迅捷的特性,催生了不少新兴的金融产品形式,由此开启了一扇通往无数可能性的大门。而移动应用,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些“新金融”、“新模式”天然的入口。
经过近2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发展迅速,覆盖用户数量巨大。从用户规模上来看,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金融应用的用户数量为3.3亿;而2015年的第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了7.6亿,增幅高达130%。
移动金融用户性别分布较为均衡,整体来看,女性用户较多;从细分行业来看,男性用户相对喜欢证券和理财产品,而女性用户更偏爱银行和生活应用;而在这些用户中,80后是绝对的主力。
从用户的地域分布上来看,移动金融应用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及中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不过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三线城市起点较低,因此增长迅猛,潜力巨大。
应用类型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财和证券两类上,二者之和高达58.4%;而生活应用、支付类应用,则因行业内存在巨头,所以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从用户规模细分来看,移动保险、移动理财产品整体用户数量相对较少,发展空间巨大。
事实上,在每个用户的设备中,安装的移动金融App数量远不及其他类型的应用,日常打开这些应用的频率也并不高。一方面,金融类应用背后依托的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服务迁移成本较高,用户粘性好;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金融类应用而言,往往只有在需要的时候用户才会开启,目的明确,不会像工具、游戏等类型的应用需要经常打开使用。
而不同城市的用户对金融应用的喜好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北京用户更偏爱理财类应用;上海用户更喜欢股票证券类应用;而广州的用户则对银行客户端情有独钟。从金融应用的使用情况来看, 证券类应用日常使用次数最多,可见小小股票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
目前,各大银行、券商,甚至是互联网企业,都有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布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体的产业布局几近完成,各个金融细分领域,都有对应的移动应用和服务可供用户选择。可见,移动金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支付、银行、证券等细分行业相继成熟,记账、信用卡管理等更多移动金融新形态出现,并且逐渐在功能及用户体验方面高速演进。
除了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也已经初现端倪。无论是BAT还是京东,都已经开始凭借庞大的用户群,借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向金融领域渗透;而传统金融企业,也正在逐渐加速向移动互联过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
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GraphCast是一个革命性的AI天气预测模型,能够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10天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超越传统方法90%的指标。该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学习40年历史数据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卓越,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为气象学领域带来了效率和精度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