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全球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
北京时间6月7日早间消息,IDC近期公布了“全球市场季度可穿戴设备跟踪报告”,第一季度Fitbit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可穿戴设备厂商。然而,随着苹果Apple Watch的全面开售,Fitbit的优势很可能将不复存在。
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Fitbit、小米和Garmin是全球前三大可穿戴设备厂商。不过,苹果今年4月开始销售Apple Watch。因此当第二季度数据发布时,苹果将跻身这一排行的前列。
IDC可穿戴设备研究经理雷蒙·拉马斯(Ramon Llamas)表示:“Apple Watch很可能将成为其他可穿戴设备的对比对象。这将迫使竞争对手采取措施,以保持在市场的领先优势。”
整体来看,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比增长200%,全球出货量为1140万个。这表明,这一市场非常强劲。
拉马斯表示:“第一季度,即‘后假日季’时段销售滑坡不明显,这表明可穿戴设备市场非常强劲。终端用户的兴趣不断提升,而相关厂商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设备和体验。此外,新兴市场的需求正在上升,而厂商渴望把握这些新机会。”
导致Apple Watch无法主宰市场的一大障碍在于,这款产品的入门价格较高。IDC指出,价格下降是推动可穿戴设备销售火爆的原因之一。Apple Watch的起步价格为349美元,是其他可穿戴设备平均价格的3倍。IDC估计,有40%的可穿戴设备价格低于100美元。
IDC全球移动设备跟踪报告高级分析师杰特什·乌布拉尼(Jitesh Ubrani)表示:“与任何新生市场一样,价格下降非常猛烈。在平均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苹果携一款高价产品入市将检验用户是否愿意为某一品牌,或是受市场关注的产品而支付更高的价格。”
IDC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Fitbit的设备出货量为390万个,市场份额为34%,这是由于Charge、Charge HR和Surge等新产品的需求强劲。此外,用户也在继续追捧Fitbit的Flex、One和Zip等产品。IDC认为,同时专注于休闲和高端市场是Fitbit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Fitbit的市场份额比排名第二的小米高10%。小米排名第二主要是依靠小米手环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IDC认为,小米将很快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成为Fitbit的有力竞争对手。
与Fitbit类似,Garmin也提供了多样化的可穿戴设备产品。不过,Garmin的市场份额仅略高于6%。
三星排名第四。IDC分析师指出,三星的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其Gear设备只能连接某些高端的三星智能手机。
Jawbone、索尼和Pebble正在争夺市场第五的位置,而第一季度Jawbone取得了领先。拉马斯和乌尔巴尼表示,Jawbone的UP MOVE和UP24第一季度带来了帮助。而随着第二季度Jawbone再推出两款新产品,这样的优势还将得到加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表现出"顿悟时刻"现象,但这些自我纠错行为并不能实际提升推理准确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验证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强于验证答案质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验证时无法有效利用视觉信息,为AI多模态推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MIT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SparseLoRA技术,通过动态稀疏性实现大语言模型训练加速1.6倍,计算成本降低2.2倍。该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计器智能选择重要计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已在多个任务上验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