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日前发布了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的最新报告《小通勤的大期待》。
该项目调查了全球四大城市伦敦、纽约、圣保罗和上海的通勤族在使用公共交通和私家车辆时的体验,并在这份报告中阐述该项目的研究结论。
报告显示,受访者普遍觉得通勤时间既无聊又低效。该研究深入调查了通勤族对通勤时移动网络中ICT覆盖效率的态度。
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高级研究员Radhika Jade表示:“从全球来看,消费者每周花在通勤上的时间比用在社交等休闲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多出20%。他们认为,连接应当是通勤的基本要求,但市政交通普遍不能满足。动态信息缺乏和信息分散、售票系统老旧、拥堵管理低效等因素都会让通勤族感到失望。”
在中国上海,人们平均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为1.5小时。在长时间的通勤过程中,用户通常会使用一些互联网业务来管理他们的行程或者消磨时间。而用户对于公共交通的信息获知非常有限,信息缺乏和信息延迟都给人们每天通勤的安排造成影响。
报告还阐述了通勤族对于ICT覆盖率的期望值和满意度,涉及所有类型的公共和私营交通运输形式,如公交、地铁、出租车和私家车。研究表明,在伦敦和纽约,分别有82%和79%的通勤族使用与出行有关的应用程序来更有效地规划通勤。
在上海,每天坐公共交通的用户中,47%在通勤过程中使用信息类业务,23%的用户浏览互联网或者搜索信息,17%的用户观看手机视频,并且用户表示业务的使用体验较差。而有更多的用户表明,如果地铁里面的网络连接有所改善,那他们将更愿意使用视频等一些上网业务来提升他们的整个通勤体验。
研究还发现,那些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的通勤者普遍认为自己是在引领技术潮流,而交通运输行业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Jade表示:“通勤者需要最新的出行信息。他们要求“随时在线”的连接,以及更加个性化的交通服务,帮助他们更轻松地规划线路和支付票款,并且让换乘时间更加有效率。”
针对中国城市用户,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东北亚区负责人徐晓莉表示:“目前‘随时在线’的连接对本地用户有很大吸引力,而更加个性化的交通服务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超前。当前用户最希望的是公共交通部门能做好交通流量控制、缓解拥堵,并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增加更多的个人空间,从而提升通勤的整体体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朋友,他知道很多知识,但每当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天气时,却变得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简称LLMs,如ChatGPT这类AI系统)面临的尴尬处境。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在面对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信息时却显得笨手笨脚。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些模型已经通过监督微调(SFT)学会了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但它们常常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时表现不佳。
想象你正在和一个智能助手聊天。如果你直接要求它提供有害信息,它很可能会礼貌拒绝。但如果你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害的对话,逐步引导它走向你的真实目标呢?这就是当前AI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多轮对话中的安全漏洞。
想象你在使用一个非常聪明的AI助手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比如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助手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一步一步写下大量推理过程,最后才给出答案。虽然这种详细的思考过程确实帮助AI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太"啰嗦"了,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