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腾讯主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医疗”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顶级峰会,论坛云集了国家卫计委等政府部门领导,中科院院士等医疗行业专家,互联网知名企业高管及各大媒体,众多嘉宾共襄盛举。
本次论坛围绕“互联网+医疗”新阶段布局,互联网技术与医疗结合模式,分享了新思路,新成果,共同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互联网+医疗”呈现精细化、生态化趋势
近年来,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6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了应用医疗大数据助力健康医疗服务,进一步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互联网与医疗从业者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之下,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达到了1.52亿,每五个网民中就有一人获得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疗产业各环节。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进入医疗领域。阿里巴巴实行大健康战略,围绕移动支付开展合作,打造在线医疗平台和医药电商平台生态圈;百度以“连接医患+人工智能”为主线,依托自身的大数据与流量优势,打造医前智能问诊平台,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探索。腾讯则利用自身的社交基因和大数据能力,搭建“互联网+医疗”开放平台,打造中国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的连接器。
在各大互联网企业各有所长的“互联网+医疗”体系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互联网+医疗”精细化、生态化的主流趋势。
赋能与融合是“互联网+医疗”核心
论坛上互联网企业代表,腾讯腾爱医疗总经理吴波、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医联创始人王仕锐分别从拓展互联网医疗信息通路、“互联网+医疗”的演进路径、互联网与医疗服务、互联网与医生多点执业等角度,分享了各自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实践经验。政府部门代表,来自国家卫计委、贵州省卫计委的程龙主任、严刚主任,以及医疗领域代表,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分别为我们带来运用“互联网+医疗”构建国家健康体系的思想,以及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的经验分享。
在嘉宾的分享与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了通过大数据平台、创新技术提升诊疗效率,以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流程结构优化、促进医疗资源的精准分配等宝贵实践经验。同时,在论坛上,嘉宾们也探讨了医疗行业存在专业壁垒、我国优秀医生资源短缺、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指出了医生、医院等医疗主体主动拥抱互联网,深度介入、积极参与互联网和医疗融合的重要性。在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达成了坚持需求导向,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手段加快打造“医、养、健、管”大健康全产业链,促进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共识。
本次论坛中嘉宾也展示了“互联网+医疗”当前取得的成果。如腾讯与贵州省卫计委、百灵药业联合进行的“互联网+慢病管理”战略合作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智能在线挂号平台优化就医流程,可穿戴健康设备进一步普及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切实为社会民生带来了福利。
未来,“互联网+医疗”将持续向纵深发展,为医者赋能,助力医疗服务更加普惠民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大语言模型产生幻觉的根本原因:AI就像面临难题的学生,宁愿猜测也不愿承认无知。研究发现,即使训练数据完全正确,统计学原理也会导致AI产生错误信息。更重要的是,现有评估体系惩罚不确定性表达,鼓励AI进行猜测。研究提出了显式置信度目标等解决方案,通过改革评估标准让AI学会诚实地说"不知道",为构建更可信的AI系统指明方向。
字节跳动AI实验室提出"逆向工程推理"新范式,通过从优质作品反推思考过程的方式训练AI进行创意写作。该方法创建了包含2万个思考轨迹的DeepWriting-20K数据集,训练的DeepWriter-8B模型在多项写作评测中媲美GPT-4o等顶级商业模型,为AI在开放性创意任务上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ByteDance Seed团队开发的UI-TARS-2是一个革命性的AI助手,能够通过观看屏幕并用鼠标键盘操作电脑,就像人类一样完成各种任务和游戏。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数据飞轮"训练方法,在多项测试中表现出色,游戏水平达到人类的60%左右,在某些电脑操作测试中甚至超越了知名AI产品,展现了AI从对话工具向真正智能助手演进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