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9月21日 北京消息:滴滴出行与猿辅导联合发布教育行业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基于滴滴出行平台数据分析了中小学、大学和教师群体的移动出行特征,为了解和研究我国教育行业现状和特点提供了新视角。
《报告》根据大学生群体出行数据评选出了全国智能出行最活跃的高校TOP10,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前三名。而在全国智能出行最活跃TOP100的高校中,超9成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此外,大学生群体也十分钟爱拼车。保守估计,滴滴平台上平均每天有9.4万人次的大学生使用拼车。
工作日超九成学生22点前返校
《报告》数据显示,受到学业课程安排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工作日的出行高峰仅在傍晚出现,晚17:00-18:00是大学生群体的出行高峰期。在工作日打车出行的大学生中,有超过56.3%同学前往的地点为商务楼宇、学校和餐饮购物。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高校间串门、上班实习、餐饮聚会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遵守了学校的“门禁”。数据显示,在周一到周四的工作日期间,晚20点开始,各大学校周围便会出现学生返校高峰,90.5%的大学生会在晚上22点前返回学校。而在周五、周六大量大学生打车出门。其中广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大学的学生周末夜生活最丰富,周末晚21点后打车出行的人最多。
日均9.4万人次大学生使用拼车
在日常出行中,价格实惠的拼车成为了不少大学生出门的首选。滴滴平台数据显示,18-24岁的大学生群体是使用拼车意愿最高的群体之一。保守估计,在滴滴出行平台上每天有9.4万人次的大学生使用拼车出行。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的同学最喜爱拼车,使用拼车出行的比例最高。
去往地铁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高校串门、周末近郊游是大学生拼车出行的主要场景。数据显示,有12.3%的大学生拼车出行订单的起点或终点是地铁、火车站和机场等城市交通枢纽,另有11.9%的大学生拼车出行订单是来往与高校之间。周末时,使用拼车长途出行(订单距离20公里以上)的大学生较工作日上升22.8%。
报告分析员指出,大学生群体对于价格较为敏感,因此较为喜欢使用拼车产品。此外不少地方城市新建大学城,将高校聚集在一起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学生喜爱拼车的特性。该分析员表示:“高校与高校之前距离近、公交车站距离校门较远,以及拼车可以认识不同学校的朋友是造就大学生喜爱拼车的一些主要原因。”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表现出"顿悟时刻"现象,但这些自我纠错行为并不能实际提升推理准确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验证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强于验证答案质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验证时无法有效利用视觉信息,为AI多模态推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MIT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SparseLoRA技术,通过动态稀疏性实现大语言模型训练加速1.6倍,计算成本降低2.2倍。该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计器智能选择重要计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已在多个任务上验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