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1月6日 北京消息: 1月6日晚21点10分,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四季震撼来袭。这一季的节目,除了有往期如云高手的对决,更有代表着中国人工智能最高水平的“百度大脑”现场挑战名人堂选手的“最强大脑”,在图像和语音识别等领域一决高下,上演一场“与未来相见”的巅峰对决。
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数次人机交锋中,人机双方比拼的重点通常围绕记忆、逻辑、运算等方面展开,机器通过学习可以取得显而易见的进步,甚至于实现战胜人类。而百度大脑参与的这次人机PK,机器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它竞技的是人类通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取得的听觉、视觉等天赋。人可以通过直觉来进行很好地判断,比如见到一个人,你不假思索就能认出他是谁。在对战中,百度大脑需要通过大量计算来弥补人类的这种直觉。这对于机器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百度大脑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已经在图像和语音识别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以人脸识别为例,百度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对检测到的多个人脸面部特征点进行学习、识别,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77%。此前,人脸识别在2016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牛刀小试,用户只要在首次入园时提供身份证扫描并录入一张实时拍摄照片,总共耗时不超过10 秒,之后就可以“刷脸”在乌镇景区各处闸机处通行。据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林元庆透露,此次为参加《最强大脑》的人脸识别对决,百度大脑更是积极备战,对2百万人的2亿张照片进行了持续学习。
《最强大脑》的名人堂选手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第一期节目在人脸识别的对决中,名人堂就将派出王峰、李威和郑才千等顶尖高手迎战,其中,王峰是19年来世界脑力锦标赛上第一个获得个人总冠军的亚洲人,曾获得2010年世界脑力锦标赛总冠军。而“超级变脸王”李威、“魔方墙找茬王”郑才千更是人脸识别和图像识别领域的顶尖高手,都曾在世界赛事上摘得桂冠。首战迎来如此强劲的对手,让大家也不禁为小度机器人捏了把冷汗。
人机对决即将拉开帷幕,百度大脑和最强人类大脑都已经做好准备,这场世纪大战,是人类成功捍卫自己的荣誉,还是百度大脑突破此前认为的不可能,在非计算领域再次登顶?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南洋理工大学与腾讯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Rolling Forcing技术,实现AI视频实时流式生成的重大突破。该技术通过滚动窗口联合去噪、注意力锚点机制和高效训练算法三项创新,解决了长视频生成中的错误累积问题,可在单GPU上以16fps速度生成多分钟高质量视频,延迟仅0.76秒,质量漂移指标从传统方法的1.66降至0.01,为交互式媒体和内容创作开辟新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