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可以称作是AI元年,是人工智能走过的第61个年头,也是人工智能在学术、技术以及应用的爆发年。要说2017年人工智能的最大影响力,或许是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将颠覆城市形态、公司架构、商业模式、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甚至是人类本身。
科技行者是北京至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人工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以记录并推动AI行业应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AI Democracy为己任,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分享、沟通交流的平台,包含科技行者网站(www.techwalker.com)、科技行者APP、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科技行者,今日头条号:科技行者)等媒体矩阵,承担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委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心的课题项目。
值辞旧迎新之际,科技行者公布人工智能2017年度评选,涵盖10大AI事件、50家AI公司、61位AI人物,以记录2017年在人工智能上的重大进步。
这一年里发生的大小AI事件不胜枚举,科技行者归纳了极具代表性的十件:
1、2017年5月23日-27日,AlphaGo战胜柯洁以及乌镇围棋峰会。
2、2017年6月29日—30日,首届世界智能大会(WIC)在津召开。
3、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4、智能手机AI芯片层出不穷:苹果A11系统集成了一个专用于机器学习的硬件——“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华为首款AI芯片——麒麟970问世 。
5、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网罗了迈克尔·乔丹等人工智能泰斗。
6、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当地时间2017年10月25日,机器人Sophia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成为地球上首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7、2017年11月初,英伟达股价两年飙涨7倍。
8、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四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
9、2017年11月16日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宣布Apollo开放平台2018年量产。
10、2017年11月21日,三星发布人工智能多模交互平台Bixby(中文版)。
在资本市场,人工智能概念股不断涌现。科技行者通过对过去一年国内沪深股市进行梳理,总结出市场公认的50家AI概念股,按照总市值进行排名(截止日期2017年12月25日15:00收盘),涉及指标包括股票代码、股票名称、过去一年的股价涨幅、总市值和所在行业。
数据来源:Wind。注:榜单信息基于互联网公开数据,并不能作为最终投资依据,由此造成的后果由投资人自行承担。
人工智能的发展自然少不了科学家、研究员、企业家的推动,科技行者从以下三个维度:技术突破、社会价值、以及公众影响力进行人物评选,他们是:
吴恩达(Andrew Ng)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Coursera创始人兼董事长,
陈天石 寒武纪创始人兼CEO,
Demis Hassabis DeepMind创始人,
Elon Musk(埃隆·马斯克) 特斯拉公司CEO,
李飞飞(Fei-Fei Li)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高文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顿) 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龚克 南开大学校长,
何晓飞 滴滴研究院院长,
洪小文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黄仁勋 NVIDIA联合创始人兼CEO,
黄晓庆 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
胡扬忠 海康威视总裁,
胡郁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
Jeff Bezos(杰夫·贝佐斯) 亚马逊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
Jeff Dean 计算机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Google软件工程师,
李伯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顾问,
李德毅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CEO,
刘慈心 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刘强东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官,
刘庆峰 科大讯飞董事长、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董事长,
李彦宏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志飞 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
陆奇 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Marc Benioff Salesforce 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Mark Zuckerberg(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马维英 今日头条副总裁,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Michael I Jordan(迈克尔·乔丹) 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
闵万里 阿里巴巴数字科学总监、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
Naveen Rao(纳维恩·饶) 英特尔公司人工智能事业群(AIPG)副总裁兼总经理,
Nick Bostrom 牛津大学哲学系教授、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创始人,
潘云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漆远 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科学家,
Ray Kurzweil(雷·库兹韦尔) 奇点大学校长,
沈向洋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沈晓卫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
Stephen Hawking(霍金) 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
孙正义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国际知名投资人,
汤晓鸥 商汤科技创始人,
王恩东 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执行总裁,
王海峰 百度副总裁、AI部门总负责人,
王小川 搜狗公司CEO,
Werner Vogels 亚马逊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吴甘沙 驭势科技CEO,
杨强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Yann LeCun(杨立昆) 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颜水成 360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姚期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印奇 旷视(Face++)创始人兼CEO,
Yoshua Bengio(约书亚·本吉奥) 蒙特利尔大学终身教授、蒙特利尔大学机器学习研究所负责人,
余承东 华为董事、消费者BG CEO,
余凯 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创始人&CEO,
张钹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潼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郑南宁 中国自动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志华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南京大学教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Midjourney团队主导的研究解决了AI创意写作中的关键问题:如何让AI既能写出高质量内容,又能保持创作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引入"偏差度"概念和开发DDPO、DORPO两种新训练方法,他们成功让AI学会从那些被传统方法忽视的优秀独特样本中汲取创意灵感,最终训练出的模型在保持顶级质量的同时,创作多样性接近人类水平,为AI创意写作开辟了新方向。
上海AI实验室联合多所高校开发出VisualPRM系统,这是首个专门用于多模态推理的过程奖励模型。该系统能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逐步检查AI的推理过程,显著提升了AI在视觉推理任务上的表现。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40万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专门的评估基准,实现了在七个推理基准上的全面性能提升,即使是最先进的大型模型也获得了5.9个百分点的改进。
上海AI实验室团队通过LEGO积木设计了创新评测基准LEGO-Puzzles,系统测试了20个先进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空间推理能力。研究发现即使最强AI模型准确率仅57.7%,远低于人类93.6%的表现,揭示了当前AI在三维空间理解和多步序列推理方面的重大不足,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字节跳动团队突破了AI图像生成领域的三大难题:身份识别不准确、文字理解偏差和图片质量不佳。他们开发的InfiniteYou技术采用创新的InfuseNet架构和多阶段训练策略,能够根据用户照片和文字描述生成高质量个性化图像。实验显示该技术在身份相似度、文本匹配度和图像质量方面均超越现有最佳方案,并具备出色的兼容性,为个性化内容创作开辟了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