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微软首席技术官韦青:从理论到实践的智慧城市建设

微软首席技术官韦青:从理论到实践的智慧城市建设

2018-09-07 14:51
----..---.-...-/--...-.-......./-...-....-..--../-............-.- ----..---.-...-/--...-.-......./-...-....-..--../-............-.- ----..---.-...-/--...-.-......./-...-....-..--../-............-.- ----..---.-...-/--...-.-......./-...-....-..--../-............-.-
2018-09-07 14:51 科技行者

第九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2018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创新峰会于9月7日-8日在天津举行。本会议由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主办。大会以“数字时代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围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展览展示、投融资对接、实地考察、滨海座谈等专项活动。

大会还邀请了政府官员、权威研究机构领导和众多知名企业高管出席和发表精彩演讲,共同探讨数字经济理念、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和智能数字生活,推进美好的城市生活建设。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先生出席大会,并做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演讲。

以下为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演讲内容整理(该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确认,仅供参考,谢绝转载)

微软首席技术官韦青:从理论到实践的智慧城市建设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

韦青:大家上午好!我们这次是生态城市论坛,主题是数字经济创新,假设在座的所有参会的嘉宾认为数字经济或者数字化技术可以帮我们产生经济的回报,并且帮我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

大家通常认为生态城市与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就是智慧化建设。我个人做了很多项目,包括微软公司也是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今天我想把我们的教训和深刻体会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在数字化进程中少走弯路,多一些回报。

今天我举微软一个例子。微软在全球有88英亩计划,大家是否听说过比尔湖,还有八十八英亩(88Acres)。大概三四十年前微软创始之初,我们搬到西雅图的时候,只有四、五间十字型小楼,四十年前就考虑留了一个像小池塘一样地方。后来公司越做越好,我们把它称之为比尔湖,里面有锦鲤和漂亮的水草。微软办公室的建设将近有40年的历程,我们才刚刚一步一步把办公环境智能化了,这其中难度非常大,但是效果非常好。微软网站专门有一篇介绍88Acres的文章,讲得很详细,做这个项目的就是负责微软园区建设的IT主管,他一辈子就做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做到几年前他被美国五角大楼邀请,让他分享一下到底怎么建设88Acres的。

公平地讲,全球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称之为智慧城市。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很强的系统,否则就变成某一个线路是智能的或者是生态的,但是整个的城市水准由短板效应决定,并不是由多先进的智能决定的,是由最小、最短的决定的,把水准一拉,没有一个城市敢说自己是智慧城市。

在业界做项目的时候,我们经常开玩笑,一有人说做智慧城市的话,我们脑子就有点大,为什么?确实太难了,我们就给对方提建议,你有没有计划做一个智慧园区,他说为什么做智慧园区?如果一个园区都没办法智慧生态的话,怎么说服别人做智慧城市。他说这是好主意,通常到这儿我们还是觉得不放心,我说您能考虑先把一栋楼先智慧化、生态化吗?如果一个楼没有办法智慧化、生态化,怎么可能把一个园区智慧化、生态化,他觉得有道理。如果这样看,中国很多园区和智慧楼宇,认认真真把一个智慧楼层做好的项目都不多。

慧城市概念很容易做顶层建设。这是80年代我们的工程图,类似于土地起步的园区。我们当时没有智慧园区的概念,需要一步一步摸索。这胖胖的史密斯是负责智慧园区的主管,他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这么多设备都是不同的厂家,不同的通讯制式、不同的电压,有专家说了,做智慧项目之前,先要数字化,然后再信息化,再数据化,才有可能谈智慧管理,才有可能建立起数字整体的管理框架。但是单单第一步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就非常非常难,因为各家的标准不统一。单单能把数据采集上来,把这些数据放到一个数据库里面,这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项目。

史密斯很有意思,他说如果有人说知道未来十年的城市长什么样,此人是个“骗子”。他说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是一个活体,消费群体、市民、城市领导是活物,不是死物,一年一年发展过程当中,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如果说这么早把一个最终的想法确定下来,到时候很可能白做了。

大家都知道零地平,楼是一层一层的盖起来的,让一个楼达到零地平的水平是很艰苦的工作,做零地平以后剩下的工作反而没有那么复杂,他负责地下这部分像数据采集、数据库结构、安全性方面,考虑完这些问题以后,往上盖的楼其实是可以变的,这一个切身的体会。

你有了智慧园区、智慧楼宇,一步一步来可以改变一切,现在微软从最早的88英亩到后来西雅图的550英亩,全球有几千英亩的园区一步一步智能化了。

这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今天说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很大的话题,我们进入了智能时代,但是要以史为鉴,100年以前,电气化时代来临的时候发生了很多有趣、惊心动魄的事情,借鉴那时候的事件或许对现在可以产生借鉴的作用。

最关键的是,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以马车的概念解决一个汽车时代的问题,或者说用信息化时代的头脑想去解决一个智能化时代来临的问题。我们做工程的话,尽管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要时刻要提醒自己,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结构造成的,我们通常容易用经验解决新问题,过去几十年不管你说这个+那个+,其实我们还是处于电气化时代。最近有一个考古学家说人类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作用不亚于几十万年前从猿变人的巨大冲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蒸汽机的出现,很多纺纱工人被淘汰掉了;虽然中国的胡雪岩的成功和失败有很多政治因素,但是英国由机器驱动纺纱业的崛起,也是他的失败逃避不了的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十年会有很多公司都会被淘汰掉,很多理念会被淘汰掉,很多人也会被淘汰掉。不是说他们好坏的问题,是他们跟得上跟不上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马云参加浙商大会,他说屋子里200多人都是来自优秀的浙商企业,未来可能会发展为四、五百人,也可能以后几年今天在座的人只有寥寥无几了。软银的孙正义,他说他已经感觉到了剧变的来临,他觉得睡觉都是浪费时间。我有一个很好的同事张亚勤,他原来是微软的科学家,他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原来做业务,经常要应酬跟客户见面,今年改习惯了,推掉所有应酬,天天晚上读论文,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神童,他为什么说这些话?技术来临的冲击力远大过我们的想象。如果要建立一个优秀的智慧城市,需要用数字经济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用真的努力学习了新的知识还是继续用旧的知识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负责数字化转型。过去十几年企业中负责数字化转型的人的口碑不是很好。有说吹牛皮的,有瞎捣乱的,有造很多词的。美国一个导师跟我说,韦青,你们这代人就爱造新词。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算法,他说你们现在说的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少是AI,大家回去想想,什么叫做AI,什么叫数据库,什么叫算法,这是很严肃的话题。如果这个都搞不清楚的话,实际上是很危险的。

很多顶层建设和框架,关于真正的产出方面,平安的老总说得非常好,“三升两降”,就是必须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现在数字化的投入,我们的方案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让我们的老百姓方便的,老百姓效率更高了,让政府的运作成本下降了,让运作风险下降了。

什么叫优秀的科技,什么叫生态城市?一定不是某种技术解决的。现在科技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化了很多事情。很多人讲神话,说猪都可以飞起来,猪飞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神话,实现不了。当事情发展曲线是这样时,你一定要相信这个曲线不真实的。大家会慢慢接受了。

今年很少人提AI了,当我们做生态城市和数字经济的时候,到底什么是数字经济,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大数据,这些关键词如果不分析的话,很容易被舆论误导。第一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可以看到有马车、有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有汽车和电灯杆了,接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无论是老子还是美国知名的科学家都说,“真正好的技术一定不是被人提及的技术”,一定不是在空中飞的猪,而是已经在你们家冰箱里放的肉。什么意思?比如说现在还是电气化时代,没有进入智能化时代,如果我去你们家作客的话,现在有多少人会跟我说韦青我们家特先进,我们家墙上有个插座,你只要把电源线一插就有电。现在没有人这么讲了。但是五六十年前人们都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我们争论交流电好还是直流电好,电或者说智能、计算力或者大数据,它是一种使能者,但是,真正要关注的除了人工智能,有数据、要有算法、算力以外,还要有行业专家,不去解决问题的技术,套用网红的话都是在耍流氓。

大概率事件进入了智能社会,拿微软做一个例子,我相信每家公司都应该有这个想法,有一个世界大脑,我们观点由什么构成的?就是由云计算、边缘计算和末梢计算构成。人体是100多瓦的发动机,也是100多瓦的电脑。在座的各位能看到的、听到的我,不是真正看到、听到的我,是视锥细胞视感细胞把光子转到电子,通过神经把数据放到皮层进行计算。也就是说,当我们要理解人体是怎么感知、计算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人工智能了。当明白这个之后,想想我们为什么有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原理跟边缘智能是一模一样的。

我提出了云物大智,现在大家流行做智能项目,数据是新智能时代的口粮,没有数据不可能有人工智能,这一轮靠统计学驱动,以后再回到靠逻辑推理是另外一回事。支撑起万物互联数据的话,没有云计算的平台支撑,靠私有云和数据中心的话,就像几十年前,如果说有人给你们家接市电,你说用不着,因为你没有电器,没有一盏灯的话不需要接市电,拴头驴转发动机就可以了,但是有冰箱以后必须要市电。还没有上云的话,不是说要不要上云,而是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用计算的数据,而不是说云不需要。这是我上叙的一本书,叫《万物重构》。

一个生态城市是一门学问,不是说靠想出来的,是要靠数学、靠统计学,靠应用物理化学做出来,这是微软的一个时空大数据结构的论文,我个人觉得他写得非常好,因为他把一个城市,每一个点标注为时空数据点,世界就是世和空,宇宙也是四方为宇,前方为宙,如果一个城市不能把城市达标成时空数据的时候,很难做到智能城市。

接下来分享一下智慧城市经验和教训。一个城市的智慧与否,是由他的使用者以亲身体验来定义的。 它如果不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话,不能建立起一个一步一步实行的的步骤的话,这个城市很难做到人工智能,很多会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看到项目有太多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做几个试点就完了。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思考,包括人才、包括培养、包括数据的收集都在里面。

单单说以人为本,人的定义太广了,我们希望有管理者、计划者、开发者、建设者、使用者、维护者,他们需求都考虑到才有可能考虑到所谓被用到的智慧城市或者生态城市。

刚需是什么?不能说只有想法才能真正的刚需,还有做的时候一定要分轻重缓急,智慧城市非常难做,我全球到处跑,目前却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城市把智慧城市做起来,确实有一些把智慧园区做起来,但是你要有楼层才会有楼宇,楼宇才会有园区,园区才会有智慧城市。

系统化四要素,包括模块化、网格化、阶段化、标准化。

今天我交流的都是实际的切身体会,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我们要用数字化转型改造任何东西,最难的是第二句,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这是武侯祠的对联。没有系统化的思维事情很难做成的。谢谢大家!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