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美国医疗科技巨头——美敦力(Medtronic),在其官网主页上向全球共享了旗下呼吸机全套知识产权:包括设计原理图,生产规范,说明书,软件代码等。
声明中说:高性能的呼吸机能够帮助重症患者对抗COVID-19,并让其有机会幸存。尽管我们已经7天24小时全力生产,让产能提高了40%,但全球范围内仍然面临巨大的呼吸机短缺。为此我们将旗下呼吸机设计文件等知识产权与大家共享,希望各位生产商和工程师们能够有所启发,发挥潜能,拯救生命。
此消息一出,不少声音赞叹美敦力公司此举“有责任感”,而说到此,美敦力公司本身的文化底蕴更值得一提。
故事要从公司创始人Earl E. Bakken的创业历程说起,它曾一度被看作美国梦「成功与创新」的经典案例。
美敦力公司是如何诞生的?
1924年1月10日,Earl Bakken出生于明尼阿波利斯,在明尼苏达州的哥伦比亚高地长大。他的父亲Osval Bakken是第二代挪威移民,在一家农具供应公司担任业务员,他的母亲Florence Bakken则是当地路德教会的秘书员。
1931年,8岁的Bakken偶然看到《科学怪人》这部片子,开始迷上了一种神秘的能源——「电力」。
在1999年出版的自传《一个人的一生》中,Bakken曾经这样写道:“我一次又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最让我着迷的不是其中横冲直撞的怪物,而是弗兰肯斯坦博士利用「电能」实现的无穷创造力。在疯狂的实验室中,在仪器的闪烁火花下,博士完成了生命的创造。”
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鼓捣家中的各类电器。把家里的收音机拆了又装,横穿马路往朋友家连了根电话线,还组装过一个能“抽”手卷烟的Erector Set机器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发明了一台「亲吻测试仪」,据称能通过亲吻动作测量情感的强度。
高中毕业后,Bakken先是加入陆军,在佛罗里达州担任雷达技术讲师。战争结束后,他享受美国退伍军人政策前往明尼苏达大学就读,并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士与硕士学位。
就读研究生时,Bakken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西北医院(现雅培西北医院)交到不少朋友,他的妻子Constance Bakken正是这里的医疗技术员。当医生们了解到Bakken的专业经验后,纷纷要求他为院方提供「电子设备维修服务」。
Bakken的姐夫Palmer J. Hermundslie得知此事,建议他把维修这项“副业”变成“事业”。两人一拍即合,于1949年正式创立美敦力公司,办公地点就设在姐夫家的车库里。
这时候的Bakken年仅25岁,还只是一名电气工程系学生。
公司刚刚创立,业务发展并不顺利,美敦力最初是一家服务医院机构的电子设备维修店,开业的第一个月只赚到8美元。
就这样,美敦力公司一边维修设备,一边开始制造完全原创且以定制化设备为主的产品,以满足当地医生及技术人员的要求。C. Walton Lillehei正是其中一位当地医生,他发明了一种手术技术,可用于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婴儿,成为后来「开心手术」的雏形。
1957年,那时候的心脏起搏器还是种笨重的设备,需要一头连接墙上的插座,另一头接入患者体内。可以想象,患者只能在电线的长度范围之内活动。
于是悲剧发生了,明尼苏达州与威斯康星州发生了大规模停电事故,导致Lillehei医生所在的医院陷入瘫痪,导致一位使用电子起搏器的婴儿患者意外死亡。Lillehei医生因此跑去询问Bakken,“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悲剧让Bakken震惊不已,他回到自己的车库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由电池供电的起搏器——这彻底改变了心脏护理行业的面貌。
这项创新,最终让美敦力公司在几年后推出仅有维生素片大小的「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并为其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akken自己也成为这项发明的直接受益者,一生中曾两次在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
如今,美敦力除了起搏器之外,还生产了冠状动脉支架,胰岛素泵,以及外科手术设备等产品。
这个故事成为美敦力企业文化的要义,被代代传承,激励着美敦力公司近十万名员工,客户,乃至合作伙伴。故事本身也成为Bakken信奉一生的使命宣言,并支撑着长达60年的企业发展历程——“缓解疼痛、恢复健康、延续生命”,这就是美敦力的终极诉求。
Bakken本人也是一位致力于科学教育与医学研究的慈善家。1975年,他在明尼阿波利斯建立「Bakken博物馆」,专门展出与电磁技术相关的研究史料。他还出力在附近的圣路易斯公司建立「帕维克博物馆」,其中收藏着各类古董收音机、电视与广播设备。他也资助着明尼苏达大学以及克利夫兰诊所Earl与Doris Bakken心脑研究所中的多个医学项目。
Bakken领导美敦力长达40年,并于1989年卸任董事长职务,1994年正式从公司董事会退休。
2018年,Bakken逝世,美敦力的故事再次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Bakken的创业经历也因此被传播开来。
曾在美敦力公司效力42年、出任研究与科技副总裁的Darrel Untereker表示,“Bakken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未来主义者,他一直对未来充满期待。”
每个品牌都应该拥有「标志性故事」
“经典故事——创新与文化的源驱力”,美敦力公司的故事被传播学研究者们称为“经典故事”。来自商学院的Jennifer Aaker与David Aaker教授曾撰写一篇论文,其中将“经典故事”定义为“一个有趣且真实的故事,包含能够增强品牌战略意义的信息、客户关系、组织或业务策略”。他们认为,这种极富感召力的故事,能够在阐明公司价值观的同时塑造出强而有力的品牌形象,最终吸引更多客户。
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胜过千万张简单堆砌的事实与信息。而在激发员工与客户的认同及归属感方面,故事也能快速回答诸多常见问题,例如:
这个品牌是如何诞生的?
这个品牌代表着什么?
这个品牌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品牌的基本价值主张是什么?
品牌与客户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很少有企业真的拥有这样一个统一且能够持续传承的「经典故事」,相反,他们拿出的总是一叠叠厚厚的文件,里面罗列着各种各样的数据。
数据并不是不好,但唯有故事才能够真正引导并激发出人们的想象力。
每个品牌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标志性故事。大家也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然后把它讲上一万遍——在公司网站上讲、在主题发言中讲、也在新员工的入职仪式上讲。员工希望实现目标,客户希望了解真相,而这些令人难忘的「经典故事」,将给你的企业创造文化奇迹。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IM Intelligence联合多所知名大学揭示了音频AI系统的重大安全漏洞,开发出名为WhisperInject的攻击方法。这种攻击能让看似无害的音频指令操控AI生成危险内容,成功率超过86%,完全绕过现有安全机制。研究暴露了多模态AI系统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对全球数十亿智能设备构成潜在威胁。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了视觉强化学习领域的最新进展,涵盖超过200项代表性工作。研究将该领域归纳为四大方向: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视觉生成、统一模型框架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分析了从RLHF到可验证奖励范式的政策优化策略演进,并识别出样本效率、泛化能力和安全部署等关键挑战,为这一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地图。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通过OmniEAR基准测试揭示了当前AI模型在物理世界推理方面的严重缺陷。测试显示,即使最先进的AI在明确指令下能达到85-96%成功率,但面对需要从物理约束推断行动的任务时,成功率骤降至56-85%。研究发现信息过载反而降低AI协作能力,监督学习虽能改善单体任务但对多智能体协作效果甚微,表明当前架构存在根本局限性。
纽约大学和Aimpoint Digital Labs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Transformer模型训练中"大规模激活"的完整发展轨迹。这些影响力比普通激活大千倍的"超级激活"遵循可预测的数学规律,研究者开发出五参数公式能以98.4%准确率预测其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模型架构参数如注意力密度、宽深比等,可以在训练前就预测和控制这些关键激活的行为,为设计更高效、量化友好的AI模型提供了全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