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平台问题的热搜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本周明星则非「美团」莫属。
一位刚注册了VIP会员的美团用户发现,自己成了VIP之后,不但没有享受到什么福利,反而运费啥的都涨价了,VIP的待遇还不如小白。
当然,后来美团说,这不是我们在套路用户,而是用户的手机缓存定位问题。
但无论美团说什么,相信都不会改变业界已经建立的认知,那就是——互联网平台确实很会杀熟。
这其实倒让我想到「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的本质问题。
在传统商业中,消费者的名字叫顾客。对于顾客,传统商业最喜欢讲的只有两句话,叫“顾客就是上帝”,或者“顾客永远是对的”。
互联网平台没有顾客这个说法,只有用户。但是对于用户,互联网平台一般不讲“是上帝”或“永远是对的”那一套。它们最喜欢说的话叫“用户增长”,或者“用户留存”,再或者“用户拉新”。
当然,我做这个对比,不是说传统商业哪哪都好。否则,中关村电脑卖场也不会那么快倒闭了,线下宰客也不见得比线上少。
不过其中区别在于,线下宰客的店,往往都是小店,或者黑店,秉承的规则是宰到谁算谁,你很少听说哪个线下大店以宰客著称。
但与互联网平台对比就不同了,小店不具备长期宰客的资格,往往是大平台才经常搞出这种杀熟的新闻出来。
这说到底就是「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的业务区别了。
传统商业讲究做社区熟客生意,回头客越多,营销成本越低。生意做得久了,商家和社区居民还能做出感情来。
同时,在没有资本介入的时期,传统商业的扩张欲望较低,你家楼下的小卖部,如果能持续开上五年,你会发现它的规模会一直这么“小卖部”。
即使是沃尔玛和家乐福商超时期,它们的扩张往往是地域间的横向扩张,而不是垂直一体化扩张,一个超市的营业面积不会总变化。
但是互联网平台讲究的是持续扩张,停止增长是绝对不可能的。它同意,背后的资本也不同意。
所以互联网平台虽然怕用户流失,但是最避讳的就是一直做熟客生意,没有用户能拉新了还了得,用户增长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
对于资本主导的互联网来说,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流商业入口之后,当十亿国民都成了网民之后,地主家也没有新流量了。而没有新的流量,就意味着增长的停止。
对平台来说,选择就很简单了。一方面没有用户可以拉新,一方面增长的资本压力不停,那剩下的唯一方法就是对老用户下手了——让熟客花更多的钱就是大数据杀熟的理论基础。
本质上,美团杀熟,和“视频网站充了VIP还要再充值才能解锁提前看三集”是一个道理,都是资本压力的体现。
平台杀熟不讲武德,因为它们遵循的是资本扩张之道。
传统商业“顾客是上帝”那一套“旧商道”,伴随传统商业的死亡,过时了。而互联网统一认可的“新商道”,目前还没看到。
作者 | 高飞
编辑 | 晚晚
配图 | www_slon_pics
来源 | 奇客故事(cybergushi)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朋友,他知道很多知识,但每当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天气时,却变得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简称LLMs,如ChatGPT这类AI系统)面临的尴尬处境。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在面对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信息时却显得笨手笨脚。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些模型已经通过监督微调(SFT)学会了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但它们常常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时表现不佳。
想象你正在和一个智能助手聊天。如果你直接要求它提供有害信息,它很可能会礼貌拒绝。但如果你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害的对话,逐步引导它走向你的真实目标呢?这就是当前AI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多轮对话中的安全漏洞。
想象你在使用一个非常聪明的AI助手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比如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助手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一步一步写下大量推理过程,最后才给出答案。虽然这种详细的思考过程确实帮助AI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太"啰嗦"了,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