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一加举办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全新一加Ace系列。会上,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宣布未来将高效整合OPPO优势资源,通过数字、Ace双系列主攻性能赛道。同时,一加线下渠道的布局也将全面加速,年内实现全国2800个县城、4000个核心商圈,超过5000个体验点的渠道覆盖。
李杰表示,“融合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更长远的发展,把一加不将就的品质带给更广阔的人群。凭借 OPPO 在技术、供应链、渠道、服务等多方面的资源加持,我们能降低重复投入的成本,把人力、物力、资源,专注地用在产品体验和细节的打磨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新系列的首款产品一加 Ace售价2499元起,于4月21日20:30开启预售,4 月 26 日 10 :00全渠道正式开售。
图: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
OPPO技术供应链加持 强化产品竞争力
当前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用户对手机从产品到服务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6月,一加正式与OPPO融合,借助OPPO在供应链、研发等方面的强大资源,将一加产品实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快速发展。
OPPO全球每年出货量接近2亿,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资源,一加将共享OPPO供应链带来稳定的产品供应和成本优势。除此之外,一加也将获得更多与供应商深度定制、联合开发新技术、新元器件的机会。例如,这次一加Ace独家首发的天玑8100-MAX芯片就是一加与联发科深度合作定制而来。
同时,OPPO 内部1万多名研发工程师能为一加提供行业最顶尖的研发支持,OPPO研究院的创新成果、自研芯片马里亚纳等先进技术都将向一加开放。目前,OPPO已经有一条专门为一加打造的性能游戏研发主线,为一加的产品创新提供支持。
李杰表示:“未来游戏技术、散热材料和充电技术等围绕性能赛道的技术创新都将在一加产品上首发,这将成为一加打造产品差异点的最有力支撑。“
全国5000个体验点 加速渠道覆盖
一直以来,一加手机的销售渠道专注在线上平台,随着用户对产品体验和售后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渠道和服务成为一加急需解决的问题。李杰曾表示,一加早前专注线上渠道,目前在渠道策略上的破局点在于线下,通过覆盖全国的线下体验点,能让更多用户直接触摸手机,一加产品在体验和质感上的优势才能被充分释放。
OPPO 在全国的线下渠道和售后服务资源,将帮助一加迅速铺开全国体验点和售后点的范围,把一加产品和服务带到用户身边。
在渠道上,借助OPPO多年积累、遍布全国的线下渠道网络,一加的线下布局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和重塑。李杰在发布会上宣布,目前,一加的产品已经入驻OPPO线下渠道,今年一加的线下体验店将覆盖到全国 2800 个区县,超过 4000 个商圈,体验点数量将超过 5000 个。
在售后服务上,今年1月起,近1000家OPPO全国售后网点已经面向一加用户开放,覆盖全国90%以上的地级市。随着渠道和服务的铺开,一加用户能够更好享受到从体验、购买到服务的全过程。
聚焦性能赛道 打造极致产品
发布会上,李杰首次公布了未来的产品定位:聚焦性能赛道。一加未来的产品线将分为数字系列和Ace系列,数字系列定位优雅强悍的性能旗舰,它会延续一加一贯的高端旗舰路线,带来最极致的性能体验和高级的质感设计;新增的Ace 系列,定位为有颜有料的性能王牌,为用户提供不降级的硬核科技和快稳爽的游戏娱乐体验。
李杰表示:“无论做什么产品,一加不将就的产品初心和理念永远不会变。一加出品,必属精品。”
作为新系列的首款产品,一加Ace拥有多项首发技术,为用户带来快稳狠的性能游戏体验。一加Ace首发搭载一加与联发科联调定制的天玑 8100-MAX芯片,带来极致性能,配合自研HyperBoost 游戏稳帧引擎的GPA 稳帧技术、图形异构技术,能够彻底解决游戏卡顿、掉帧等体验问题,加上全球首发的散热材料超晶石墨,让一加Ace的游戏体验得到全方位提升。同时,一加Ace上首发长寿版150w闪充,大幅降低用户的电池焦虑,带来超长耐用的电池体验,也正式将充电救急时间拉入到1分钟时代,快速解决电量告急问题。
除了超强的的性能游戏体验外,一加Ace也很好地满足了日常使用体验。在设计上,一加Ace延续了一加的产品美学,带来了极具质感的线条感外观,兼具速度感和力量感。此外,一加Ace采用旗舰级影像IMX766传感器,配合一加积累多年的色彩调校经验,为Ace带来不输旗舰产品的影像体验。
一加Ace售价2499元起,现已开启预售。4月26日10:00,OPPO商城、京东、天猫、一加授权店、京东之家等线上线下全渠道正式开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IM Intelligence联合多所知名大学揭示了音频AI系统的重大安全漏洞,开发出名为WhisperInject的攻击方法。这种攻击能让看似无害的音频指令操控AI生成危险内容,成功率超过86%,完全绕过现有安全机制。研究暴露了多模态AI系统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对全球数十亿智能设备构成潜在威胁。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了视觉强化学习领域的最新进展,涵盖超过200项代表性工作。研究将该领域归纳为四大方向: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视觉生成、统一模型框架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分析了从RLHF到可验证奖励范式的政策优化策略演进,并识别出样本效率、泛化能力和安全部署等关键挑战,为这一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地图。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通过OmniEAR基准测试揭示了当前AI模型在物理世界推理方面的严重缺陷。测试显示,即使最先进的AI在明确指令下能达到85-96%成功率,但面对需要从物理约束推断行动的任务时,成功率骤降至56-85%。研究发现信息过载反而降低AI协作能力,监督学习虽能改善单体任务但对多智能体协作效果甚微,表明当前架构存在根本局限性。
纽约大学和Aimpoint Digital Labs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Transformer模型训练中"大规模激活"的完整发展轨迹。这些影响力比普通激活大千倍的"超级激活"遵循可预测的数学规律,研究者开发出五参数公式能以98.4%准确率预测其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模型架构参数如注意力密度、宽深比等,可以在训练前就预测和控制这些关键激活的行为,为设计更高效、量化友好的AI模型提供了全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