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2|科学中的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
论坛名称:科学中的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
主办单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计算生物创新中心
时间:2022年9月2日 9:30-12:30
地点:上海世博中心·620会议室
领域:技术创新-AI for Science
注册登录云平台3.0
9月1日-3日可线上参会
01 科学中的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论坛
2022年9月2日上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计算生物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将举办论坛AI for Science: Computational Biology/科学中的人工智能:计算生物学。
等。
02 重磅大咖深度解析计算生物学研究前沿
,以严谨的学术报告和生动的讨论,深度解析计算生物学研究前沿,并结合企业合作经历,深入浅出展示科学研究如何转化落地。
重磅嘉宾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ROBERT W. AND VIVIAN K. CAHILL教授,计算机系荣誉教授。
Levitt 教授首创了蛋白质和DNA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并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评估,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折叠和包装,开发用于大规模序列结构比较的评分系统。
马剑鹏
贝勒医学院教授,莱斯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会士。
马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计算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发展针对生物体系研究的新的计算方法,用以克服实验研究中的困难,与实验手段相结合解决复杂生物体系中的重要问题。
张增辉
上海纽约大学化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张增辉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在气相和溶液中的高效率线性标度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蛋白质-配体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分子设计和多原子分子的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包括气相、气-固相分子反应动力学,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分子光谱学,势能面的计算和从头算量子动力学。
周如鸿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周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生物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近年来代表性工作包括蛋白质设计、纳米药物设计、肿瘤免疫机制等,例如利用高性能计算与机器学习研究肿瘤免疫药物响应率,糖尿病免疫疫苗研发、肿瘤纳米药物、新一代纳米抗生素研发、HIV/AIDS疫苗研发等。
线下莅临本场论坛
请扫如下二维码报名
WAIC 2022
这个主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清华大学等多家机构研究团队完成了语音分离技术的全面调研,系统梳理了从传统方法到深度学习的技术演进。研究揭示了"鸡尾酒会问题"的核心挑战,分析了各种学习范式和网络架构的优劣,并通过统一实验框架提供了公平的性能基准。调研涵盖了实时处理、轻量化设计、多模态融合等关键技术方向,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技术选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语音分离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浙江大学和腾讯微信视觉团队发现AI图片生成训练中"时机胜过强度"的重要规律,开发出TempFlow-GRPO新方法。通过轨迹分支技术精确评估中间步骤,结合噪声感知权重调整优化不同阶段的学习强度,将训练效率提升三倍,在复杂场景理解方面准确率从63%提升至97%,为AI训练方法论带来重要突破。
谷歌DeepMind发布突破性AI规划技术,让机器人学会像人类一样进行"情境学习"规划。该技术通过Transformer架构实现了快速适应新问题的能力,在迷宫导航、机器人控制等测试中表现优异,为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医疗等领域应用奠定基础,标志着向通用人工智能迈出重要一步。
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ZARA系统,这是首个零样本运动识别框架,能够在未经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识别全新的人类活动。该系统集成了自动构建的知识库、多传感器检索机制和分层智能体推理,不仅实现了比现有最强基线高2.53倍的识别准确率,还提供清晰的自然语言解释,为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监护等应用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