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鸿蒙4重新定义了操作系统,那么华为全屋智能4.0则重新定义了空间交互。
80毫秒、100毫秒、200毫秒、300毫秒、1秒、2秒、10秒,是人耳对于不同声音能感知到的时延,通常我们认为,时延越低、体验越好,但华为却打破了这一认知。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HDC 2023)全屋智能技术论坛上,华为最新发布《全屋智能交互体验人因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如果人处于智能家居的环境下,时延越低、语音交互的体验不一定越流畅。
这是因为,语音交互与其他交互形式不同,它还存在社交反馈的过程,这就好比,A在说话的过程中,B是不会贸然打断的。同理,语音交互的过程中,机器过快的反馈,反而是对人的一种打断,而华为发现,语音交互的最优时延其实是「650毫秒」。
这个小小的发现,却关乎整个全屋智能场景know-how的人因工程,华为把其全部浓缩在它的全屋智能4.0版本里。
全屋智能4.0有哪些革新?
相比上一代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华为全屋智能4.0聚焦核心交互和子系统升级,并推出业界首款空间穿越屏智能中控屏S2和“空间快捷键”智能MINI。智能中控屏S2和智能MINI的组合,可实现任意地点、任意空间随处可控的意图转化。
更直白而言,华为全屋智能4.0分别从用户、合作伙伴(设备商/集成商等)、开发者三个角度,做到了“以人为本”。
从用户的角度,如果要搭建一个全屋智能场景,可能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1、场景怎么建?在这部分,华为希望给用户带来所见即所得的体验。
2、对于已经建好的场景,不可能推倒重来,那怎么做调整?华为全屋智能4.0可以针对预制场景,做一些参数调整。
3、用户如何触发这些场景?华为的答案是:一键直达、自动服务。
何为一键直达、自动服务?在此次HDC 2023的全屋智能展台中,华为搭建了一个全屋智能的样板间,通过一个PLC主机,控制整个房间的智能家居,能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比如当用户起夜时,并不需要做出任何指令,智能灯会自动感应到并亮起夜灯,非常贴心。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场景是通过毫米波技术实现连接,PLC电力线载波技术实现了“有电就有网”的超稳定连接,连接稳定性高达99.99%,实现了高可靠性。
总结而言,对用户,华为全屋智能提供自动捕捉场景、场景AB切换、多设备自动批控、异常体验保障等功能,使用更简单;
对集成商,提供远程场景服务、场景批量导入和自动实例化等能力使装维更容易;对设备商,提供ECA能力(事件Event、条件Condition、动作Action),自动上架,使接入更快捷。针对不同品牌系统不兼容的难题,华为进行了基础能力与AI能力分层开放,通过云云对接、边缘/私有云对接,实现了跨品牌、跨品类产品间的互联互通;
对开发者,华为全屋智能发布了北向服务卡片设计规范及南向设备Profile设计标准,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解决系统开发的难题。
这背后,源自于鸿蒙操作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兼容性,将空间场景中的各类终端进行能力整合,形成一个“超级虚拟终端”,实现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的快速连接、能力互助、资源共享,匹配合适的设备、提供流畅的全场景体验。
“以人为本”激活创新
任何一个好的产品,创新的源动力是来自为用户体验,而任何交互体验的改进,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经过长期研究,华为发现,目前用户全屋智能体验主要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在交互层面,空间设备布局不合理、操作不够便捷,空间交互相关人因规则有待健全;二是在产品层面,面板功能排布、交互参数设计等一系列产品设计问题有待解决。
这也是此次华为推出《全屋智能交互体验人因白皮书》和《空间智慧语音交互体验研究》的原因。
其中,《全屋智能交互体验人因白皮书》深入分析用户交互体验的痛点,推导出合适的主控设备全屋布局规则,提出多项全屋交互人因设计规范,以提升用户空间交互体验为目标,帮助生态伙伴设计更好的全屋方案与产品。
而《空间智慧语音交互体验研究》,则主要围绕提升用户与全屋系统的语音交互效率和智慧体验展开,采用PACT设计框架分析方法——PACT指基于人(Person)、行动(Action)、情境(Context)、技术(Technology)的分析框架,为行业提升空间语音交互效果及效率带来新思路。
目前,华为全屋智能已先后与深圳市龙岗区、成都市新津区、青岛市市北区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世贸、绿地、金茂、远洋、越秀等主流地产品牌达成战略性合作,覆盖并牵动了包括房产、建设、酒店、空间设计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头部资源。华为希望,将空间智能市场开拓为万亿级赛道,邀请商业伙伴分享先进的空间开发开放能力。
政策面上,也在利好空间智能化发展。
7月18日,商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促进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推动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发展;2022年,深圳市政府也公布了《深圳市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新发展理念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系列利好全屋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地,空间智能化变革的进程陡然加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北航团队推出Easy Dataset框架,通过直观的图形界面和角色驱动的生成方法,让普通用户能够轻松将各种格式文档转换为高质量的AI训练数据。该工具集成了智能文档解析、混合分块策略和个性化问答生成功能,在金融领域实验中显著提升了AI模型的专业表现,同时保持通用能力。项目已开源并获得超过9000颗GitHub星标。
卢森堡计算机事件响应中心开发的VLAI系统,基于RoBERTa模型,能够通过阅读漏洞描述自动判断危险等级。该系统在60万个真实漏洞数据上训练,准确率达82.8%,已集成到实际安全服务中。研究采用开源方式,为网络安全专家提供快速漏洞风险评估工具,有效解决了官方评分发布前的安全决策难题。
中国电信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开发的xVerify系统,专门解决复杂AI推理模型的评估难题。该系统能够准确判断包含多步推理过程的AI输出,在准确率和效率方面均超越现有方法,为AI评估领域提供了重要突破。
昆仑公司Skywork AI团队开发的Skywork R1V模型,成功将文本推理能力扩展到视觉领域。该模型仅用380亿参数就实现了与大型闭源模型相媲美的多模态推理性能,在MMMU测试中达到69.0分,在MathVista获得67.5分,同时保持了优秀的文本推理能力。研究团队采用高效的多模态迁移、混合优化框架和自适应推理链蒸馏三项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了视觉理解与逻辑推理的完美结合,并将所有代码和权重完全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