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飞
来源|科技行者
偶然间翻到PayPal创始人、《从0到1》作者,也是知名投资人彼得·蒂尔的一个演讲,他说,“我认为所有的热门趋势都被高估了......如果你听到'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两个词,你就需要尽快逃离”。当然,这段讲话发生在10年前,所以他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举例子,如果放在今天,可以把两个词儿换成“人工智能”。
不过千万不要误解,彼得·蒂尔当时也不是说云计算没有意义,而是认为从投资人的角度,如果大家都在说一项技术重要,那么再对它投资进场,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间。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和荣耀CEO赵明在深圳交流时的一些内容。
因为IDC刚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国内手机市场数据报告,荣耀以17.1%的份额占比又一次蝉联了市场第一(说“又”是因为去年第四季度,和去年全年,荣耀拿下了国内安卓手机市场第一)。所以,自然当时有人会抛这样一个问题给赵明,荣耀是怎么做到第一的(特别是回想2020年11月正式从华为体系单飞的一刻,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没想到的是赵明说,既不惊喜,也不意外。这个略显“凡尔赛”的回答,听起来反而让人意外。因为3年前,手机产业的宏观情况并不好,独立后荣耀的份额也跌到了3%左右。从这样一个起点,到现在的第一,怎么看也值得骄傲。
但赵明接下来做了说明:“第一”只是个结果,是做了正确的事之后的结果。当年单飞的时候,荣耀确信自己的路线是正确的。所以,今天拿到这样的结果,在预期范围之内。
01/今年不是荣耀的AI元年
那么,何谓荣耀眼中正确的事?
赵明表示,从企业经营角度,有消费者的满意度,健康的业务逻辑和核心能力的构建,而从一个消费电子公司最本质的产品创新角度看,荣耀一直深耕的AI,或者更具体一点说,荣耀一直布局的端侧AI,就是荣耀做的正确的事之一。
不过说到AI,回到开篇彼得·蒂尔的观点,现在就是那个最典型的“热门趋势”。苹果,这个看似一向不追潮流的公司,最近也接连发布了几篇AI论文,对AI跃跃欲试。但大家也很容易按彼得·蒂尔的理论得出结论,此时苹果不造车,再将研发资源分流到AI,其实已经有点晚了。回想2011年,iPhone是首个把语音助手Siri引到智能手机的公司,但后来再无对外更新更多建树,还是让人略感唏嘘。
所以,赵明接下来这番话也就情理之中了,“如果今年谁在2024年才说在发力AI元年,那布局就一定落后了。但对于荣耀而言,AI元年是2016年。那时,第一代荣耀Magic发布,我们就讲开启了手机智慧之门,这才是我们的AI元年”。
于是,我顺手查了一下2016年荣耀Magic Live的宣传,一段介绍文案是这样说的:“荣耀Magic搭载Magic Live智慧系统,能够自动感知判断,在用户需要时,会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如同一个智慧助理在身边”。看起来赵明所讲“元年”并没有夸张,毕竟将这样的技术放在2024年,也不过时。
图:2024年1月10日,荣耀正式发布自研操作系统MagicOS 8.0,荣耀终端有限公司CEO赵明表示,荣耀要用AI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实际上今年1月份,荣耀发布MagicOS 8.0(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最新版本OS,引入了荣耀的平台级AI能力),定义是“平台级AI使能,基于意图识别人机交互、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化全场景操作系统”。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2024年,这家公司对端侧AI的布局和坚持是一脉相承的。
02/第一性原理
不过,两个有关企业家创新战略的问题,也出现在我脑海里。第一个问题:2021年刚独立时的荣耀并不强大,甚至能否生存下去都有问题,而荣耀当时将愿景定位为要和苹果三星在全球竞争,除了有抱负有理想,战略的可执行性依据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更重要:8年前,荣耀是怎么选择,并确定AI这个赛道的?赵明随后给了我两个答案,则让我想到第一性原理。
接下来我具体阐述一下,我觉得荣耀的决策逻辑,对很多创新公司都会有启发: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兵力”。
要与苹果三星竞争,确实从资源上看,荣耀离目标的账面差距不小。用赵明的原话来说,“虽然苹果不是以研发费用见长的公司,而荣耀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11.5%。但苹果的规模更大,研发的预算量级肯定也比荣耀要多很多”。
所以,如果荣耀选择和苹果做同样一件事情,正常来讲,荣耀并无机会后来居上。所以,留给荣耀唯一的选择就是,是否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机会。如果看到了,然后在这个突破口集中资源,就可以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如果从第一性原理理解——你不可能打败一个比你强大的对手,除非你比他强大(在某一个合适的点就足够了)。(一个巧合,我发现2016年12月,OpenAI发布了“Universe”,一个用于测量和训练AI在游戏、网站和其他应用中通用智能的软件平台,当时也并没有太多人关注)
那么这个突破口是什么,为什么是AI?也就关联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智能手机要“懂你”。
让我们稍微再把时间往回调到2007年1月9日,地点定位于Macworld Conference& Expo2007大会,史蒂夫·乔布斯这一天在台上说,我要介绍三款产品,一个iPod,一个移动电话,一个互联网通信设备,不,其实是一台,是iPhone智能手机。虽然从此之后,“智能手机”四个字就进入了所有人的视野,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乔布斯当时所说的三个产品里,没有一个与智能强相关。
所以某种程度上,初代智能手机所拥有的纸面性能,其实与个人电脑并没有太大差别(算力、应用程序、网络),只是名字叫智能手机。比较而言,个人电脑可不叫个人智脑(直到今天,加装了NPU和GPU的PC,才被描述为AI PC)。但是,荣耀认为,智能手机可以更智能,匹配它的名词前缀——智能。
用赵明的话说,“既然是智能手机,智能就应该是这个设备的根本”,这也是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智能手机掌握最多的个人数据,所以“手机应该是最懂我,最了解我,最知道我需求的设备,荣耀把它称为第一认知,以人为中心的创新理念。
不过,毕竟现在是个大家都在讲AI的时代,所以荣耀对AI还必然要有自己进一步的独特理解。了解到荣耀一个最显著和根本的差异点是,与友商借助云侧第三方应用服务商的AI大模型来提供AI功能,打造AI应用的技术路径不同,荣耀AI手机的发展方向在于以AI重构操作系统,进而使能和重构所有的业务逻辑和应用服务。
图:2024年3月18日,荣耀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在国内市场发布全新AI使能的全场景战略。
赵明表示,荣耀的AI架构分为四层:
第一层:AI使能跨系统智慧互联(让不同的操作系统通过AI来做决策,实现手机、平板、PC等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
第二层:AI重构操作系统(平台级AI能力和业界首个基于意图识别的人机交互系统,让手机越用越懂你、越用越好用,基于意图识别的人机交互创新功能“任意门”即典型成果);
第三层:AI在端侧的应用(比如抠图、拍照渲染、消除、总结文档),目前荣耀之外的几乎所有厂家讲的AI都是在这一层。
第四层:AI的端云协同(即将网络AI大模型应用呈现在端侧)。
赵明强调,“在行业当中,在四层AI发力的只有荣耀,而且核心是在第一层、第二层和部分第三层。”而如果只是在第三层和第四层发力,赵明认为这只是手机AI(基于芯片和算力,手机搭载第三方AI应用),而不是AI手机(手机真懂你)。AI手机意味着用AI来重构和使能手机应用、操作系统,以及消费者体验和业务逻辑的方方面面,AI是根基,AI在手机上是无处不在的,这才能叫AI手机。
图:在 2024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荣耀CEO赵明与一众行业领袖进行了一场以“在AI创新中以人为中心:为智能设备部署AI的关键考虑因素” 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03/其他各凭本事
“当然,智能手机已经是一个集消费电子技术大成的设备,荣耀的创新故事里自然也不会只有AI。去年10月,我随IT老友会去荣耀坪山智能制造产业园参观,也看到很多关于荣耀研发制造的小细节,这里我只讲一个电池的例子作为代表。
赵明自己用的手机是一部折叠机,从外观上看厚度其实和一般非折叠的智能手机相差无几,其中一项很关键的技术支撑就是电池。因为只有电池做薄(同时性能不缩水),手机才能做薄。
我看到的一段技术说明是这样说的,荣耀通过使用原位气相沉积技术,实现了荣耀青海湖电池材料的合成,让纳米硅附着于像蜂窝一样的多孔碳骨架上,使电池负极有效硅含量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电池性能的增强。
好吧,必须承认,我不是材料领域的专家,而且既然我们主要篇幅在说AI,所以我将这段资料丢给ChatGPT,得到了一个回复(AI干得还不错):
1、原位气相沉积技术
这是一种先进的材料合成技术,通常用于在已有材料表面沉积微粒,形成薄膜或涂层,它能够在不破坏碳骨架结构的前提下,精确控制纳米硅的分布和密度,这对提高电池性能至关重要。
2、多孔碳骨架
多孔碳骨架:这种结构类似于蜂窝,拥有很多空隙,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硅颗粒。此外,多孔性还有助于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带来的应力,这是提高电池寿命的关键。
3、纳米硅的使用
硅作为电池负极材料比传统的石墨具有更高的理论电容,意味着硅可以存储更多的锂离子,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纯硅负极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将纳米硅均匀分布在多孔碳骨架上,可以有效控制这种体积变化,提高电池稳定性。
其实我之所以引用这么一大段很硬核的科普资料,只想说明一点。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如果要再想提升用户体验,除了AI等计算学科之外,已经触及到必须攻克物理化学等学科挑战的底层技术问题(除了电池,还包括屏幕、电磁、通信、传感器等等领域)。这样,强大的硬件才能成为AI技术的强大载体。
但是大家知道,越底层的研发,失败率越高,风险越大,将研发落到这个领域,一需要投入,二需要下决心持续投入。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预研技术方向的正确与否,这也是赵明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的:“打破苹果一家独大”,对荣耀而言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在创新突破、对于未来的认知和洞见上(领先),大公司在这一点上不一定就一定比你好,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颠覆者,没有挑战者。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再谈一下华为。荣耀单飞之后,免不了被外界在各种场合、各个层次与华为比较。其实我觉得,其实荣耀和华为,并无更多需要比较的必要。但是如果一定要讲类似之处,可能就是荣耀的文化和基因中,也和华为一样,有技术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基因。
所以,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华为回归之后,荣耀的市场表现,并未如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受到“首当其冲”的负面影响,反而像我们开篇所讲,在2023年第三季度华为强势回归时,实现了市场第一的登顶,然后保持加码向上势头,连续三个季度站在榜首。道理也简单。毕竟,对于“创新者”,消费者其实永远不会嫌太多。基于第一性原理思考的前瞻预判,坚持技术布局长期主义的荣耀,正在被业界看好和看多——担起更重的期待和期望,扮演业界创新领头羊角色。
赵明在访谈中的一段回答则是更有激情的诠释:一个强大的对手回来,让这个产业充满活力,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不是坏事。如果总是期望着这个行业都是一群弱者,说明这个产业、这个行业出问题了。只有不断地有强大的、有实力的厂家进入这个领域、投资这个领域,才能说明这个行业没问题,只要行业没问题,其他的各凭本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