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日召开的“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一项旨在为千年文脉注入数字灵魂的宏大计划——中国文化模型基因库(模因计划)》正式发布。
发布仪式上,至顶AI实验室联合主理人路飞、数字艺术家&策展人&爱智岛联合创始人北邦、数字艺术家&视觉模型师&AIGC先锋领袖&影视制片人麦橘、通义万相品牌营销高级专家&万相妙思+计划发起人维青共同登台,为这一计划按下启动键。
两大驱动力:资本认可与政策东风
作为发起方代表,北邦在演讲中回顾了模因计划的缘起。早在2022年,爱智岛便提出了将文化创作经验数字化的设想。如今推动其正式落地,背后有两大关键因素。
一是来自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北邦透露:“最近不少资本方主动找到爱智岛,询问我们有哪些具有长期价值的项目。当我们介绍中国文化模型基因库时,他们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在投资者眼中,模因计划既呼应国家战略,又具备创新性和稀缺性,被视为一项拥有长远资产价值的文化基础设施。
二是国家政策的明确信号。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北邦强调:“这不是模糊的目标,而是明确的指标,意味着人工智能将真正像水一样渗透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文化的“根坐标”:拿回创作主权
北邦指出,在国家AI基础设施的框架中,除了能源与算力的物理层建设,还需要文化层的价值对齐:“我们如何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根坐标,在AI的无限空间里对齐价值观和语境?这正是模因计划的使命。”
在具体实践层面,模因计划选择通过大量“小模型”进行文化特征的精准对齐。爱智岛已在不同领域训练了数百个模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北邦用一个对比案例说明了这种“文化对齐”的必要性:通过专项训练,AI不仅能生成“80年代小孩”的面貌,还能在衣着、环境甚至鞋子的像素级细节上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质感。这正是文化基因在数据和模型层面的直观体现。他直言:“作为创作者,我们必须在AI世界里拿到创作主权和话语权。”
长期工程:共建数字文明的“诺亚方舟”
模因计划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文化工程。北邦在演讲最后发出邀请:希望更多文化机构与学者、技术企业与开发者、Web3数字资产平台,以及每一位创作者加入其中,共同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在数字世界中实现“重生”。
他补充道,未来团队将争取国家专项基金支持,并与更多投资方合作,把模因计划打造为一项能够持续数十年的文化基建。“这是一个可以做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工程,需要所有中国人共同参与交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南洋理工大学与腾讯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Rolling Forcing技术,实现AI视频实时流式生成的重大突破。该技术通过滚动窗口联合去噪、注意力锚点机制和高效训练算法三项创新,解决了长视频生成中的错误累积问题,可在单GPU上以16fps速度生成多分钟高质量视频,延迟仅0.76秒,质量漂移指标从传统方法的1.66降至0.01,为交互式媒体和内容创作开辟新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