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项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曲宇晓、斯坦福大学的阿尼凯特·辛格、斯坦福大学的李允昊等研究者联合开展的突破性研究,发表于2025年10月的arXiv预印本服务器,论文编号为arXiv:2510.02263v1。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AI训练方法RLAD(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Abstraction Discovery),让大型语言模型能够像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先从解题过程中提炼出有用的"经验总结",然后运用这些总结来指导后续的问题解决。
想要理解这项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AI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比作一个学生做题的过程。传统的AI训练方法就像是让学生盲目地做大量练习题,希望通过重复训练提高准确率。但是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在做题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解题套路和注意事项,比如"遇到这类几何题要先画辅助线"或者"看到分式要先检查分母是否为零"。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推理抽象"。
研究团队发现,现有的AI模型在解决复杂推理问题时存在一个根本性缺陷:它们往往会陷入冗长而低效的推理链条中,就像一个学生在考试时写了很多步骤,但实际上在原地打转,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设计了一种双AI协作的训练方法,让一个AI专门负责从解题过程中提炼经验总结,另一个AI则学会利用这些总结来更高效地解题。
这种方法的核心创新在于它模仿了人类学习的本质特征:从经验中抽象出规律,然后运用这些规律解决新问题。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会告诉学生"遇到这种题型,你应该优先考虑用二次方程公式",AI现在也能学会提出这样的指导性建议,并在解题时真正遵循这些建议。
一、从"题海战术"到"经验总结":AI推理能力的根本性变革
传统的AI训练方法可以比作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系统会给AI大量的数学题目,然后通过强化学习让它在做对题目时获得奖励,做错时受到惩罚。这种方法确实能让AI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AI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深度钻牛角尖"。AI会在一个看似正确的解题思路上不断深挖,写出越来越长的解题过程,但实际上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这就像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坚持用错误的方法,结果越写越复杂,最终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到正确答案。
第二个极端是"广度但无章法"。AI会尝试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但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原则,导致解题过程混乱无序,就像一个没有经验的学生胡乱尝试各种公式,希望能碰巧得到正确答案。
研究团队意识到,真正优秀的解题能力来自于对解题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当人类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不会盲目地尝试各种方法,而是会首先分析问题的类型,回忆相关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解题策略。
为了让AI也具备这种能力,研究者们提出了"推理抽象"的概念。这些抽象就像是从大量解题经验中提炼出的"武功心法",包含了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核心思路和关键步骤。比如,当AI遇到一个涉及模运算的数论问题时,它可能会生成这样的抽象:"在处理模运算时,要优先检查是否存在乘法逆元,只有当两个数互质时才能进行逆元运算。"
这种抽象不是简单的解题步骤罗列,而是对解题过程中关键决策点和注意事项的高度概括。它既包含了程序性知识(如何操作),也包含了事实性知识(什么时候适用),还包含了预警信息(什么情况下要小心)。
二、双AI协作训练:让机器学会"师父带徒弟"
为了实现这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双AI协作系统,就像是安排了一对师徒进行互相促进的学习。
第一个AI被称为"抽象生成器",它的任务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需要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然后总结出有用的解题经验和注意事项。这个AI会分析大量的解题尝试,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然后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抽象总结。
第二个AI被称为"解题生成器",它就像一个学生,需要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老师提供的指导建议来解决具体问题。这个AI不仅要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有了指导建议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解题思路。
两个AI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抽象生成器的表现好坏直接取决于它提供的建议是否能帮助解题生成器提高准确率。如果解题生成器在使用某个抽象建议后表现更好,那么抽象生成器就会因为提供了有用的建议而获得奖励。反过来,解题生成器也会因为成功运用了抽象建议而获得奖励。
这种训练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它确保了抽象建议必须是真正有用的,而不是简单地泄露答案。研究团队专门设计了检验机制,确保单独看到抽象建议而没有题目时,AI无法直接得出答案。
其次,这种方法解决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如果解题生成器太弱,它可能无法理解或运用复杂的抽象建议;如果太强,它可能完全忽略抽象建议。通过协同训练,两个AI能够逐渐适应彼此的能力水平,形成有效的配合。
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研究团队会故意混合两种类型的训练数据,一部分是带有抽象建议的题目,另一部分是没有任何建议的题目。对于没有建议的题目,解题生成器不会因为解对或解错而获得任何奖励,这样就迫使它必须学会真正利用抽象建议,而不是简单地忽略这些建议。
三、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建议如何真正发挥作用
要理解这些抽象建议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可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AI遇到这样一个数论问题:"找出满足 p + p?? ≡ 25 (mod 143) 的最小正质数p。"
传统的AI可能会直接开始尝试各种质数,或者盲目地应用各种数论公式。但经过RLAD训练的AI会首先生成一个抽象建议,比如:"在处理包含乘法逆元的同余方程时,要先检查数字是否与模数互质,然后考虑将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形式。"
有了这个抽象建议后,解题AI就会按照这个思路来组织解题过程。它会首先检查质数与143的互质性,然后尝试将原方程重写为关于p的二次方程,最后使用模运算中的二次公式求解。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解题的"战略指导",而不是具体的战术步骤。抽象建议告诉AI应该朝哪个方向思考,但具体如何执行仍然需要AI自己完成。这样既保证了指导的有效性,又保持了解题过程的灵活性。
研究团队还发现,优质的抽象建议通常具有几个特征。首先是"程序性知识",即告诉AI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或技巧。其次是"事实性知识",即提供相关的数学定理或公式。最后是"警示性知识",即提醒AI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陷阱或容易出错的地方。
为了确保抽象建议的质量,研究团队还设计了多重验证机制。他们会让强大的AI模型来评估抽象建议是否真的有助于解题,同时确保这些建议不会直接泄露答案。只有通过这些测试的抽象建议才会被用于训练。
四、实验验证:数字说话的成功证明
研究团队在多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推理基准测试中验证了RLAD方法的效果,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在2025年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 2025)这个被认为是高中数学竞赛最高水平的测试中,RLAD方法比目前最先进的长链推理强化学习方法平均提高了44%的准确率。
为了让这个数字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用考试成绩来类比。假设传统方法在一次包含30道题的数学竞赛中能答对12道题,那么RLAD方法大约能答对17道题。这个提升幅度在AI研究领域是相当显著的。
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即使在不提供任何抽象建议的情况下,经过RLAD训练的AI表现也比传统方法更好。这表明AI在学习如何利用抽象建议的过程中,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基础推理能力,就像一个学生在跟随优秀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特定的解题技巧,还培养了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另一项重要发现中,研究团队证明了当AI能够生成多个不同的抽象建议时,它在解题时会展现出更高的多样性。通过语义相似度分析,他们发现基于不同抽象建议生成的解题过程在思路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AI真正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同一种解题模式。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计算资源分配"实验。他们比较了两种使用额外计算资源的方式:一种是生成更多的解题尝试,另一种是生成更多的抽象建议。结果显示,当计算预算较大时,将资源用于生成多样化的抽象建议比简单地增加解题次数更有效。这就像在准备考试时,与其盲目地多做几遍同类型的题目,不如先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然后有针对性地练习。
为了验证抽象建议的实际效果,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个"遵循度测试"。他们让另一个AI模型来判断解题过程是否真正遵循了给定的抽象建议。结果显示,经过RLAD训练的AI确实学会了理解和遵循抽象建议,而不是简单地忽略这些建议。
五、意外收获:弱AI指导强AI的"逆袭"现象
研究中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是"弱到强"的泛化能力。研究团队将他们训练的相对较小的抽象生成器与目前最强大的AI模型o4-mini配对测试,结果发现即使是这个"小老师"提供的抽象建议也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表现。
具体来说,o4-mini在没有抽象建议时的准确率约为80%,但在使用RLAD训练的抽象生成器提供的建议后,准确率提升到了近90%。这个现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抽象建议捕捉到的是问题解决的本质规律,而不是依赖于模型的具体能力。
这种现象可以用师徒关系来理解。有时候,一个经验丰富但能力有限的老师傅,仍然能够为天赋异禀的年轻人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关键不在于老师傅的绝对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他是否真正理解了技艺的精髓,并能够将这种理解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习者。
研究团队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抽象建议在指导解题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对抽象建议进行分类分析,他们将这些建议分为四大类型:警示型建议,主要提醒AI避免常见错误;启发型建议,帮助AI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程序型建议,提供具体的解题步骤模板;结构型建议,揭示问题的深层数学结构。
经过RLAD训练后,AI生成的抽象建议在类型分布上发生了明显变化,程序型建议的比例显著增加。这表明AI逐渐学会了提供更加实用和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建议。
六、跨领域应用:从数学到现实世界的广泛影响
虽然这项研究主要专注于数学推理,但研究团队也探索了RLAD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他们在37个不同的任务上测试了抽象建议的效果,涵盖了医疗诊断、法律推理、网络安全等多个实际应用领域。
在医疗诊断任务中,AI学会了生成类似"如果BI-RADS评分大于等于5,则判断为恶性"这样的诊断规则抽象。在社交媒体内容审核任务中,AI能够总结出"如果文本包含针对特定群体的贬低性词汇,则应标记为仇恨言论"的判断准则。
这些跨领域的成功应用表明,从经验中抽象出指导原则这种学习方式可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适用于数学这样的精确学科,也适用于需要复杂判断的实际应用场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不同领域中,抽象建议的形式和内容会根据领域特点自动调整。在数学领域,抽象建议更多地关注程序性知识和计算技巧;而在法律领域,抽象建议更多地涉及判断标准和推理框架;在医疗领域,抽象建议则更侧重于诊断流程和风险评估。
这种适应性表明,RLAD方法捕捉的不是特定领域的表面规律,而是更深层的问题解决模式。这为构建真正通用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七、技术创新的深层机制:为什么这种方法如此有效
从技术角度来看,RLAD方法的成功源于它解决了传统强化学习中的几个根本性问题。传统的强化学习往往会让AI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就像一个登山者在迷雾中只能看到脚下的路,可能会在半山腰的小山包上停下来,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了山顶。
RLAD方法通过引入抽象建议,本质上是为AI提供了"地图"和"指南针"。这些抽象建议就像是从高空俯瞰整个地形后绘制的路线图,能够帮助AI避开常见的陷阱,找到通往真正山顶的路径。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实现了探索策略的结构化。传统方法中,AI的探索往往是随机的,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而RLAD方法让AI的探索变得有目的性和系统性,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某个抽象建议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大大提高了探索效率。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RLAD方法实现了元学习的一种形式。AI不仅在学习如何解决具体问题,更在学习如何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会学习"的能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真正智能系统的关键。
研究团队还发现,抽象建议在训练过程中起到了"课程设计"的作用。通过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抽象建议,AI能够逐步从简单问题过渡到复杂问题,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大纲,确保学习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需技能。
八、局限性与未来展望:技术发展的下一步
尽管RLAD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研究团队也诚实地指出了当前方法的一些局限性。最主要的限制是需要分别训练两个AI模型,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计算成本。理想情况下,未来的AI系统应该能够在单一模型中同时具备抽象总结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研究团队尝试训练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同时处理抽象生成和问题解决,但发现在强化学习过程中,模型很快就失去了生成有用抽象的能力。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更加精巧的训练策略或者全新的架构设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经过RLAD训练的AI即使在没有抽象建议的情况下也表现更好。这个现象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团队推测这可能与AI学会了更好的内在推理结构有关。深入理解这种"隐性学习"效应对于改进AI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从应用角度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推理等相对封闭的领域。将这种方法扩展到更加开放和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比如自然语言理解或常识推理,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研究团队也认识到,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仅仅依靠增加推理链长度或增加计算量来提升性能的传统方法正在遇到瓶颈。RLAD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来扩展AI能力,通过改进推理的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增加数量来实现性能提升。
展望未来,这项研究可能会推动AI领域向更加注重"智慧"而非"蛮力"的方向发展。就像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仅依赖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更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未来的AI系统也可能需要具备类似的知识抽象和传承能力。
说到底,这项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可能不在于具体的技术细节,而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全新的AI学习范式。它证明了AI不必只是一个被动的模式匹配器或统计学习器,而可以成为一个主动的经验总结者和知识创造者。这种转变可能会深刻影响AI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让我们距离真正智能的机器更近一步。
当然,就像任何重大的科学突破一样,这项研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确保AI总结的经验是正确和有益的?如何防止AI在抽象过程中引入偏见或错误?如何让这种能力从特定领域扩展到通用智能?这些都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无论如何,RLAD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思考AI的学习和推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重要进步。
Q&A
Q1:RLAD方法与传统AI训练方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A:传统AI训练就像让学生盲目做题海战术,而RLAD方法让AI学会先总结解题经验,再运用这些经验指导解题。它使用两个AI协作:一个专门提炼经验总结(抽象生成器),另一个学会运用这些总结解题(解题生成器),这样AI就能像人类一样从经验中学习。
Q2:为什么说RLAD能让弱AI指导强AI?这是怎么实现的?
A:研究发现即使是相对较小的AI生成的抽象建议,也能显著提升更强大AI模型的表现。比如小AI的建议让o4-mini的准确率从80%提升到90%。这是因为抽象建议捕捉的是问题解决的本质规律,就像经验丰富但能力有限的老师傅仍能为天才学生提供有价值指导。
Q3:RLAD方法除了数学推理还能用在哪些领域?
A:研究团队在37个不同领域测试了RLAD,包括医疗诊断、法律推理、网络安全等。在医疗领域,AI学会生成诊断规则;在社交媒体审核中,AI能总结内容判断准则。这表明从经验中抽象指导原则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不局限于数学领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南洋理工大学与腾讯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Rolling Forcing技术,实现AI视频实时流式生成的重大突破。该技术通过滚动窗口联合去噪、注意力锚点机制和高效训练算法三项创新,解决了长视频生成中的错误累积问题,可在单GPU上以16fps速度生成多分钟高质量视频,延迟仅0.76秒,质量漂移指标从传统方法的1.66降至0.01,为交互式媒体和内容创作开辟新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