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10月18日 北京消息:小米移动电源2将于10月18日早10点正式于小米商城、米家商城、小米之家、天猫官方旗舰店同步首卖,售价79元。小米移动电源2由小米生态链企业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电池能量为10000mAh,采用高密度锂聚合物电芯,支持18W输入和15W输出的双向快冲功能。
外观设计方面,小米移动电源2采用了一体式铝合金外壳,180度圆弧边缘符合人体工学的最优设计,更易单手握持。外壳表面使用金属阳极氧化处理,拥有细腻的金属磨砂质感,颜色方面则有锖色和银色两种颜色选择。小米移动电源2内置有白色LED电量指示灯和平面防误触设计的电量显示实体按键,只需轻按一下就可以知道电源内的电量。
小米移动电源2采用了高密度锂聚合物电芯。在目前的移动电源市场中,主流产品通常采用18650规格锂离子电芯或锂聚合物电芯。其中,锂聚合物电芯理论上在电气安全性能和充电循环性能方面,都要优于液态锂离子电芯(常见的18650电芯)。除此以外,锂聚合物电芯由于聚合物形态本身可塑性的优势,也更适合未来手机或移动电源对于超薄或个性化外观的需求。所以,小米移动电源认为使用了高能量的锂聚合物电芯,才能称之为新一代的移动电源产品。
为了保证小米移动电源2的电芯品质,小米移动电源的电芯供应商也都是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一流供应商。小米移动电源2的电芯供应商为别为ATL和力神。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隶属日本TDK集团,同时也是苹果iPhone产品的电池供应商。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电池市场份额位居前五,同时也是奔驰、大众等汽车厂商乘用车的电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相比不断增加的电池容量,快充功能也是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性能指标。小米移动电源2采用了定制的ZMI P02Q充放电控制芯片,支持双向快充功能。支持5V/2A、 9V-12V 18W的充电,和5.1V/2.4A、9V-12V 15W的放电。
除了更快的充放电速度,小米移动电源2也支持微电流充电功能,再也不用担心移动电源无法给小电流的蓝牙耳机、运动手环进行充电了。例如小米蓝牙耳机充电仅需要0.06A充电电流,而小米手环充电仅需要0.025A充电电流。
在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方面,小米移动电源2使用了美国德州仪器的电路保护芯片,提供了9重电路保护。(1)温度保护:加入了热敏电阻温控处理机制,确保锂电池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工作。(2)输入过压保护:通过OVP电路的处理,防止输入电压过高,以避免对后端电路造成损坏(3)输出过压保护:智能适时检测输出电压,当输出电压超出上限时,主动关闭输出,保护待充电设备。(4)输出过流保护:适时监测输出电流,当输出电流超出上限时,主动关闭输出,保护待充电设备。(5)电池过充过放保护:加入锂电保护器件,避免电池过充过放,防止损伤电池。(6)短路保护:加入保险丝器件,在异常短路时自动保护,防止主板和电池的损毁。(7)硬件级电池过流短路保护:硬件检测电池过流短路状况,快速响应阻断电池回路,保护电池安全。(8)输入防反保护:当数据线端口反插时,电路会自动中断工作,保护充电设备。(9)Reset保护:加入Reset电路处理,当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产品无法正常工作时,可通过按Power键的方式恢复正常工作。
目前的移动电源市场当中,售价在100元左右的1000mAh移动电源,几乎都不能同时具备“锂聚合物”、“双向快冲”、“一体式铝合金外壳”这三点产品特性。而小米移动电源坚持使用来自一线大厂的高密度锂聚合物电芯、双向快冲、一体式铝合金外壳来打造产品,并且坚持小米根据成本定价的原则,将产品的售价定为79元,打造更具性价比的高品质产品。
即使和小米品牌自己的产品比较,小米移动电源2的79元售价也是极具性价比。在小米商城在售的产品中,小米移动电源2(售价79元)和小米移动电源10000mAh高配版(售价149元),同样使用了1000mAh容量高密度锂聚合物电芯,同样支持双向快冲,但小米移动电源2售价几乎仅为后者的一半。
自2013年12月发售三年来,小米移动电源累计销量已经超过5500万支,累计销售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10秒就会卖出6台小米移动电源。
小米移动电源2的推出再次推动了高品质移动电源的标准,也充分的将“高密度锂聚合物”和“双向快充”定义为新一代移动电源的标准。同时其极具性价比的79元售价,更使得小米移动电源2将会成为小米的又一款爆款产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朋友,他知道很多知识,但每当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天气时,却变得像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简称LLMs,如ChatGPT这类AI系统)面临的尴尬处境。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助手,它知道很多知识,但在面对需要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或查询最新信息时却显得笨手笨脚。这正是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些模型已经通过监督微调(SFT)学会了使用工具的基本能力,但它们常常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时表现不佳。
想象你正在和一个智能助手聊天。如果你直接要求它提供有害信息,它很可能会礼貌拒绝。但如果你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害的对话,逐步引导它走向你的真实目标呢?这就是当前AI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多轮对话中的安全漏洞。
想象你在使用一个非常聪明的AI助手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比如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你可能注意到这个助手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一步一步写下大量推理过程,最后才给出答案。虽然这种详细的思考过程确实帮助AI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太"啰嗦"了,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