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10月28日 北京消息(文/周雅):“亚马逊会员服务(Amazon Prime)正式登陆中国”,这是亚马逊全球高级副总裁罗素∙高(Russell Grandinetti)今天上午在北京宣布的“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的惊喜”。
亚马逊全球Prime负责人格雷格∙格莱利(Greg Greeley)
随后,亚马逊全球Prime负责人格雷格∙格莱利(Greg Greeley)梳理了亚马逊prime时间轴:
2005年2月,亚马逊在美国最先推出Prime会员制度,当时美国消费者只需支付79美元会员年费便能享受“免费两日到货”的境内快递服务;2007年,Prime在德国、英国和日本上线;2014年,亚马逊将Prime会员费增加至包年99美元/包月10.99美元;2015年7月,亚马逊在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了首届Prime Day全球大促,当时亚马逊声称这个促销直接对标黑五折扣力度。
据消费情报研究机构CIRP数据显示,目前亚马逊美国Prime会员人数已经达到6500万人,占总美国亚马逊总消费者人数的一半以上。亚马逊Prime会员年均消费1200美元,而非会员年均消费为600美元;而美国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亚马逊的Prime会员服务仍在继续吸引美国高收入阶层的家庭用户:年收入在11.2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家庭中的Prime会员比例是所有收入阶层中最高的;在年收入超过11.2万美元的中产家庭中,将近75%的家庭都是Prime会员。
除了美国本土之外,亚马逊先后在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印度开通了Prime会员制度。中国是继印度之后,亚马逊今年在海外开通会员制的第二个国家。
在中国的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为“中国消费者定制版”,与美国本土的Prime会员服务的区别在于:
1、中国的该服务包含亚马逊海外购商店中超过400万的选品,以及亚马逊中国网站超过900万的选品。
2、单笔订单满200元人民币,就可以享受跨境订单免费配送,全年无限次;同时还可享受国内订单全年零门槛无限次免费配送服务。
3、Prime会员的跨境订单从亚马逊美国全程空运直邮中国,其中82个城市预计可在平均5-9个工作日送达,速度优于目前亚马逊海外购商店提供的标准配送时间。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单笔订单超过2000元或者消费者全年订单超过两万元的,清关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
4、Prime会员服务一年388元,消费者还可享受30天免费试用。用户现在以188元的限时抢先价购买,能获得一年会员服务,限时抢先活动截止到2017年2月28日。
不过,其实亚马逊今年也做了些视频广告线上和楼宇投放,不仅仅是为Prime,也是海外购的宣传。
亚马逊海外购商店自2014年11月在中国上线以来,成为了亚马逊全球第一个本地化的全球商店,商品是亚马逊美国网站同质同价的商品,物流是亚马逊全球物流从亚马逊美国运营中心直邮过来,甚至连消费者体验都是本土化的:单一账号、统一购物车、本地支付和本地客户服务等。
如果说,海外购商店考虑的头等大事是中国消费者对正品和选品丰富度的需求,那么,Amazon Prime就是考虑到消费者对跨境配送“免邮”以及“更快”的需求。
此外,亚马逊中国同期推出了“第三届海外购物节”,该购物节将持续至12月2日。期间,消费者不仅能够以优惠价格从亚马逊中国买到来自七万国际品牌的近千万件全球尖货,更可在“黑色星期五”期间通过亚马逊海外购商店享受众多与亚马逊美国同步商品折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
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GraphCast是一个革命性的AI天气预测模型,能够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10天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超越传统方法90%的指标。该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学习40年历史数据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卓越,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为气象学领域带来了效率和精度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