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 12月30日 大连报道(文/周雅):大连市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视为其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软件企业达到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20万人,5所专门的软件学院,近200所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机构,软件基础夯实。在这里,聚集着数量众多的软件企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就包括东软、文思海辉、大连华信等。此外,世界五百强70多家企业在大连落户,一些日本、韩国的IT厂商也选择将大连作为其云服务的试水之地。
照上面数字来看,大连在软件服务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新趋势下,仍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任务。为此,大连与华为打造软件开发云平台。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其实在扮演着一个各行各业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都不可或缺的支撑性的角色。”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刚接受CNET采访时坦言,之所以要转型,有两个原因:
从大连的发展来看,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模式,过去以软件外包为主,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开发较多,创造性的优势不明显。但现在面向中国制造2025,应该往一个“推动软件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的方向转型。
从企业角度看,软件产业聚集了众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也是软件开发云主力用户。因为每个软件企业都需要高效率、高质量进行软件研发创新。
再细化之后的现象是,聚集了全市80%软件企业的大连市高新区,在IT发展集群化、专业化、云化后同样面临多重挑战。为此,大连高新区选择用“IT+”武装自己。
如何转型?“大连市一边抓住国际端,一边抓住平台建设,促进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合作。”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原驰对CNET表示,需要从三个方向入手。
首先按照过去发展软件外包的思路,国际化和人才战略是关键,所以大连依旧要抓住国际化的牛鼻子。
其次通过云端加大国内市场的渗透。一边与国际巨头公司合作,另一边跟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借势把自己推到世界最前沿、最高端。
最后还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各种平台,这就促成了大连市和华为的合作。
去年6月,大连市政府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软件云服务平台。一年之后,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正式向全球发布。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岩介绍,目前,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公共服务平台拥有1100个开发项目,200多家客户,客户涵盖了软件企业、制造业企业、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对于打造大连软件开发云生态,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升大连软件服务业的竞争力,推动软件和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岩
华为软件开发云基于华为研发云,通过云服务的方式面向中小软件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双创企业、互联网企业、高校和广大的软件开发者提供一站式云端DevOps平台。开发团队基于云服务的模式按需使用,随时随地在云端进行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检查、编译、构建、测试、部署、发布等,让开发者能够专注个人和团队的交付能力和效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虽然表现出"顿悟时刻"现象,但这些自我纠错行为并不能实际提升推理准确率。研究揭示了AI模型存在"生成-验证差距",即生成答案的能力强于验证答案质量的能力,且模型在自我验证时无法有效利用视觉信息,为AI多模态推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MIT等顶尖机构联合提出SparseLoRA技术,通过动态稀疏性实现大语言模型训练加速1.6倍,计算成本降低2.2倍。该方法使用SVD稀疏性估计器智能选择重要计算部分,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已在多个任务上验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