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袁辉眼中的“小i机器人”:狂热梦想、变形金刚与元宇宙未来

袁辉眼中的“小i机器人”:狂热梦想、变形金刚与元宇宙未来

2022-04-19 10:09
----..---.-...-/--...-.-......./-...-....-..--../-............-.- ----..---.-...-/--...-.-......./-...-....-..--../-............-.- ----..---.-...-/--...-.-......./-...-....-..--../-............-.- ----..---.-...-/--...-.-......./-...-....-..--../-............-.-
2022-04-19 10:09 周雅

作者|周雅

袁辉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像科幻电影《变形金刚》描述的那样,让智能机器人成为人类伙伴。20年前,他一脚蹚入AI深海,成为“小i机器人之父”,在那里,他离梦想又近了一点。

“变形金刚”作为一种隐喻,代表着最完美的人工智能,同样也是人类科技文明的某种共同愿望——人类在过去长达60余年的历史发展里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倾注了太多想象和实践:从第一台计算机图灵算起,人们陆续发明了各种智能机器,会下围棋的、能送货的、当助理的、自动驾驶等层出不穷……这不禁让人憧憬,是否变形金刚的到来已经不远。

可是,现实与梦想总有一段距离。似乎这些花样繁多的AI,总跟好莱坞大片中的终极形象差了一点儿。且不说有人诟病“人工智能”多少有点“人工智障”,甚至行业里还存在一个怪象——AI只赚吆喝不赚买卖,甚至最出风头的“AI四小龙”也是亏钱的。

“过来人”袁辉也经历过同样的风雨。作为小i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20年来,袁辉与他的小i机器人度过了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前方元宇宙时代的一个完整过程,期间有过被资本和媒体疯狂追捧的荣耀,也体会过艰难甚至命悬一线的沉寂。不过他依然坚守AI赛道,只因为他相信,AI终将开启一个新世界,人类终将造出那个新物种。

袁辉眼中的“小i机器人”:狂热梦想、变形金刚与元宇宙未来

技术投入:挑战AI极限

在全球所有AI公司里,袁辉亲手缔造的“小i机器人”称得上是最早的入局者之一,也开创了许多先河。

用“小x,小x”这样的唤醒词与AI聊天,人们也许早已司空见惯。但其实“小i”才是那个开山鼻祖。“小i”作为全球首款聊天机器人,诞生于2004年,当时还是MSN、雅虎通等(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即时通讯工具)流行的3G年代——这比苹果的Siri出现还早7年。

创纪录的产品背后,是袁辉对公司的明确定位。点开小i机器人官网,有这样一句醒目的slogan:“探索认知智能的商业未来”,袁辉告诉我,「认知智能」就是公司一直在挑战的目标。

通常,人工智能可以分为运动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方向。「运动智能」代表定位、规划和控制能力,比如看起来很炫的波士顿动力机器狗;「感知智能」即感官能力,常见有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这也是目前应用落地最快的部分,比如健康宝、刷脸支付;「认知智能」是指“能主动理解会思考”——如果用人类比喻,「运动智能」就像四肢,「感知智能」就像眼耳鼻舌身,「认知智能」则相当于大脑。

而认知智能的理想形态,就是袁辉所说的拥有“概念、意识、观念”的“变形金刚”。但要实现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AI既跨多学科,又依赖数据,还涉及伦理,里面的挑战之大,已经超越人类以往对所有科技的认知——“甚至让人类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袁辉说道。

“未来50年甚至更久的AI黄金期里,认知智能都是最核心的部分。”但包括袁辉在内的局内人深知,这是所有人都想要的皇冠明珠,不易获得。尤其作为创业公司,首当其冲需要解决它的第一个拦路虎——商业化。

商业模式:创业的另一道坎

在「认知智能」的商业模式挖掘之路上,袁辉和公司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宛如一场重生。

第一个关键节点发生在创业之初。2004年,面向C端人群的小i机器人用户已经过亿,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佳绩。通过IM工具入口,用户就可以添加可以和你聊天气、音乐、甚至股票的「应答机器人」,一个啥都能聊的“通用人工智能”产品,放眼全球都无法与之媲美——“大家都认为这就是科技的未来”。一时间,资本追捧,镁光灯聚焦,地铁广告亮相,袁辉也成了媒体们的头版头条。

于是,按照传统互联网的惯性思维,袁辉为公司选择的第一个商业模式是“先做用户,再赚钱”的流量模式。仰仗于不断找上门的融资,袁辉都拿去持续扩张用户规模。“那时候的投资,也不谈什么商业模式,就看你受不受欢迎,用户数量多不多。”就这样,融资、做用户、再融资、再做用户,看似是个波浪式前进,但实际卷入了流量泡沫的恶性循环中。

到2006年,小i的用户数到了顶峰,庞大的用户数,带来的是带宽、服务器损耗、维护、人力上的巨大成本,但是商业回报却没有同步出现。小i曾经试过广告、游戏、电商这些常规的变现模式,通过“导流量、赚分成”的方式获得收入,但这些相较于庞大的成本支出,依然有些单薄,做到收支相抵都很难。直到08年金融危机爆发,资本撤退成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摆在袁辉公司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转,要么死。

回顾过往,袁辉坦言,包括他在内很多创业者都误信了互联网圈盛传的两句话,“只要用户多就能赚到钱”以及“(十几亿中国人)每个用户给你1块钱,你就发达了”——可惜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人贩卖这种方法论。

在公司最低谷的时候,稻盛和夫的《活法》给了他启发。“在稻盛和夫创办第二家企业时,根本不考虑商业利润,只把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放在首位,最终他成就了另一家500强公司。如果你真可以满足他人的需求,且把这件事做好,你的商业模式自然会形成。

袁辉总结这次toC商业模式的失败,根源也就在于——小i没有提供用户需要的toC服务。通用型的、无所不能的AI服务,不仅当时的小i做不到,即便放到现在,也依然没人能实现。盲目追求短期流量,忽视用户实际需求,是本末倒置了。

“所有人都想建罗马,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

一晃时间到了2011年,小i终于找到转型的抓手。公司定位从无所不能的「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 AI)」转型为专注具体场景的「狭义人工智能(Narrow AI)」,面向B端用户,提供商业化解决方案。

显然,十年前要走一条AI toB之路,小i是个先行者,前路没有尾灯,更没有成功的范本拷贝,小i是怎么做起来的?

这就得追溯到更早的2006年,小i机器人偶然接触到第一个政府客户:上海市科委,为其开发了一个可7x24小时接受咨询的客服机器人“海德先生”,有效缓解了政务窗口的大量问询压力。这个项目并未让小i获利多少,却为小i的转型之路埋下伏笔。

凭借“海德先生”这一典型案例,小i开始接触更多B端客户。在探索无数场景之后,袁辉最终选定「智能客服」作为主攻战场。经过十多年积累,小i的“智能客服”市场份额占比最高达90%,拿下中国近千家大型客户,包括三大运营商、前五十大银行、科技巨头(华为、小米、京东)、顺丰等等。

为什么首选「智能客服」行业破冰?袁辉开玩笑说,别看智能客服“又老又土”,但直到现在它都是AI变现能力最佳的行业,用户的应用效益也极佳。比如小i在这方面就已经帮助招行信用卡中心,通过智能客服服务,能效比提高了三倍,99%问题都可以交给它回答。更关键的是,「智能客服」也从1.0时代的“呼叫中心”升级到了2.0时代的“联络中心”,AI对话更自然,融合服务与营销——“一旦深耕,必有乾坤。”袁辉强调。

顺着「智能客服」赛道出发,如今的小i已经开拓了更多AI+行业的应用场景,在AI toB领域站稳了脚跟。袁辉概述,小i目前典型的应用场景有四种:第一种是「呼叫中心」;第二,AI+建筑,帮建筑行业全智能审图,甚至达到国产CAD的程度;第三,AI+RPA,帮企业实现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以自身的1000家大型客户作为背书;第四,软硬一体化,赋能社区防疫、公安反欺诈、医疗器械等更多行业。

比如在防疫常态化的当下,小i紧急推出了两款硬件产品:「外呼一体机」和「自动体外除颤器」,前者为了提高社区防疫效率,后者针对心脏、哮喘等突发状况。“这两款硬件只是小试牛刀,但都是刚需,未来会像灭火器一样是每栋大楼的标配。”袁辉指出。

回看转型历程,如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袁辉总结出“人工智能商业化的三原则”

1、从简单到复杂。人们对AI的理解一上来就是变形金刚,这是误区,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得从“简单场景”逐步延伸到“高级场景”。企业如果只固守最高目标不断投入资金和技术,迟早会资源枯竭。

2、从虚拟到实体。有些机器人本身看着很酷,但没有大脑只是空壳,这时只要加一点智能进去就可以了。小i的总结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最合适的软件技术去构建,用最合适的硬件载体去呈现。

袁辉以小i外呼一体机举例,它虽对技术要求不高,但却真能解决问题。他提醒道,技术人员普遍不愿用不先进的算法,但AI不只为解决金字塔塔尖问题,更要赋能塔基那些“已经存量巨大的传统产业升级”,这才是当下AI时代的最大价值。

3、从B2C到B2B。B2C是所有人都想建的罗马,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AI的成熟需要应用场景,需要行业支撑,最终才能实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放弃C端梦想转到B端,整个过程很痛苦很纠结,但今天来看是一个必然过程。”

袁辉认为,有了这三定律支撑AI公司的商业化,假以时日,终会等到变形金刚到来。

迈向元宇宙:不用All in,我们Always in

至此,小i走过了18个年头,完成了“技术+商业”融合,也迎来了第三个关键节点: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有人问我是否要All in元宇宙,我说,小i机器人其实Always in元宇宙”。袁辉的意思是,小i的AI能力早已经储备好迎接元宇宙的到来,可谓如沐春风,并且给出“三段论”为佐证:

1、元宇宙核心是AI。元宇宙除了人与人交互,更大量行为是人机交互,后者的核心正是AI。当年那个聊天机器人小i,在元宇宙里同样能化身“虚拟人”与人聊天,时代演变,本质没变。

2、同时,AI更在加速元宇宙到来。因为元宇宙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它的生产资料,可以无限供给,如果我们在北上广造一个CBD,至少花一年时间,但若在元宇宙中,可能一秒钟就生成了,这是一个“人类心想>AI事成”的精神世界。

3、因此,小i在认知智能领域的能力深耕,同样可以复刻应用到元宇宙世界。2022年,小i将在元宇宙布局三个场景:虚拟人、NFT、AR/VR——因为这些场景是“老百姓最易感知到的”,譬如当下的软件入口是App,元宇宙的入口或许就是虚拟人。说到这里,袁辉总结,元宇宙真正的意义,正如人工智能一样,是让人类在虚实相生的世界里“重新认知自己”的一个过程。

二十年不短,小i的产品迭代和商业演进从未停止。不过在无数变化的背后,有一件事万变不离其宗,AI体现在技术理念上是「认知智能」,体现在经营哲学上,则是一句再普世不过的「为人民服务」。袁辉说,从小i诞生那天起,最初的Logo旁边就有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因为,无论在现实中还是虚拟中,无论在物理宇宙中还是元宇宙里,用AI服务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总是不会错的。

分享至
3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周雅

Miranda
关注科技创新、技术投资。以文会友,左手硬核科技,右手浪漫主义。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