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雅
2025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曲线愈发陡峭。如果说2024年我们感受到了“AI加速度”,那么2025年,我们则亲历了性能的狂飙与成本的骤降。一方面,以DeepSeek、零一万物、阿里千问为代表的中国AI军团集体闯入世界第一梯队,模型能力达到并超越了人类专家水平;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模型价格从一年前的每百万Token近500元人民币,降至不足1元。
当顶级的智能变得如此廉价普惠,“AGI前夜”的钟声似乎已被敲响。然而,在这场由技术平权驱动的范式革命中,商业的护城河在哪里?人类的创造力将如何自处?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迎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2026?
基于此,9月13日,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进行了一场《AGI 前夜:预见2026》的圆桌对话,对话邀请了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由PEC China发起人、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主持,一场围绕AI未来的深度思辨就此展开。
以下为本场对话经编辑后的内容:
话题一:回顾2025,AI性能狂飙与成本骤降下,什么最让你印象深刻?
高飞:要预见未来,必先温故知新。三位嘉宾分别代表艺术家、企业家和投资人的不同视角,想请问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哪个AI事件、产品或个人经历,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晏燕:首先非常感谢有机会来到这跟大家一起交流,今日美术馆是2006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非民营企业的当代艺术美术馆。
从2015年以来,美术馆一直在探索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回顾今年在海南举办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把AI创作者和社群集结在一起,探讨“AI驱动的艺术新秩序”。AI带来创作工具上的革新,使艺术呈现出多元性和可能性,未来的AI艺术作品应在观念表达和创新、与启发性上,凝结人类智慧,提出更多新意,和人文思考。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
张煜:从投资和科技的角度,我有四点感受:
第一,DeepSeek R2的发布是一个标志性时刻。它不仅技术能力顶尖,更重要的是,它将“以极低算力成本提供顶级技术平台”的理念和开源精神深入人心。
第二,AI Agent(智能体)的真正崛起。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谈论智能体,但受限于基座模型的能力而未能落地。今年,随着模型能力达到可用水平,以Manus为代表的智能体产品迅速发展,这预示着今明两年将是智能体应用的最大爆发点。
第三,人形机器人的“出圈”。从宇树机器人在央视的春晚表演,到各类机器人运动大赛,我们看到机器人正展现出越来越多的人类特征,比如前阵子的机器人大赛,宇树机器人打拳击就是非常类人的行为。这开创了一个比工业机器人更广阔的赛道——提供娱乐和情绪价值,未来或许一半以上的(人形机器人)工作都将与“娱乐”相关。
第四,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加速突破。从AlphaFold预测蛋白质结构开始,AI正在帮助科学家们将结构与功能更紧密地结合。我们看到,今年中国公司向国际授权(license out)的AI辅助研发成果已达百亿美金级别,AI for Science正从理论走向大规模的商业价值兑现。
马杰: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中国AI军团的集体崛起。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中国AI公司纷纷进入全球模型能力排行榜前十——DeepSeek位列全球第三,我们零一万物排名第六,阿里千问也先后排进前十。无论是单点突破还是群体突破,整个中国 AI 军团我觉得非常厉害。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稳定地提供达到甚至超越人类专家水平的AI能力,并且这种顶尖的智力正在被迅速“平权”,所有人都有机会,而不是只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或者少数尖端公司手中。
第二,中国公司带来了“价格革命”。正是因为中国AI军团史无前例的“内卷”,我们将每百万Token的推理成本从去年初GPT-4的约500元人民币,直接打到了1元人民币的水平。500倍的成本降幅,叠加顶级的智能水平,让所有AI应用在这一刻变得真实可行。
高飞:性能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也带来了一个繁荣生态。
话题二:技术与商业的再思考,AI的本质是什么?
高飞:顺着上面的问题,过去二十年,技术浪潮有很多,PC革命、智能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AI。但直到大模型出现,大家似乎才把AI叫做新工业革命。 想请问马杰老师,你刚才也谈到了我们模型的效能越来越好,作为技术行业老兵,你觉得AI技术的独特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或者说比之前的技术产品,开发AI产品有什么特殊性?
马杰:最大的独特性在于,过去我们做产品,技术是支撑,成本是末节。我们常说“产品做得好,市场有需求,这个产品就值得去做”,这背后隐含着两层意思:技术实现不了,是技术团队的问题;只要用户量能做上去,边际成本就趋近于零。
但在AI时代,这两点都被颠覆了。李开复老师提出了TC-PMF的概念,将技术(Technology)和成本(Cost)重新提到了产品-市场契合度(PMF)之前。
第一,技术不再是理所当然的,AI技术虽强大但仍不成熟,所以当你决定要做一个产品,我们不能去考虑太远,你需要审慎判断一个功能能否实现,会不会明天就被一篇新论文颠覆。第二,成本不再是可忽略的,即便降到了1元,但海量的Token消耗依然是实打实的支出,不考虑成本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当然,也有不变的经验。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曾犯过一个错,总在思考“哪些产品适合从PC互联网时代搬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从PC搬到手机上”,后来才发现这是个伪命题,正确答案“不是哪些适合搬过去,是基本都搬过去,只有极个别不适合的才不搬”。这次我们学乖了,在AI浪潮中,我们应该默认所有东西都可以用AI重做,只需要去避免那极少数不适合的场景是什么。
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
高飞:那就是产业被AI颠覆的非常彻底。我再问一下张煜老师,您看过众多AI项目,评估 AI 项目和非 AI 项目,有没有一些投资逻辑的差别?
张煜:投资好公司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可能很多投资人、创业者都耳熟能详,但AI时代确实有其鲜明特征。
第一,对科学家的要求没变,但对团队的要求更高了。一个顶级的、被业界认可的科学家和他的核心算法,依然是项目的定海神针。
第二,对执行力的要求变得空前苛刻。AI技术迭代太快,当小厂卷得一塌糊涂,突然发现大厂又下场了,你必须跑得足够快,才可能建立优势。
第三,对创业者的要求是成为“六边形战士”。过去可能单点能力突出就能创业,现在则要求创始团队在技术、产品、市场、融资等各方面都没有短板。这也导致投资机构必须更专业、更前瞻,甚至要深入去读论文,并倾向于联合投资,共同支持那些最顶尖的“全能型”团队。
高飞:要有特色。这让我想到Android,他们一共有六个联合创始人,每个人是一个“边”,看起来要不然你就是“六边形战士”,要不然你找其他五个“边”,最终构成一个六边形,才能做出完美的AI。接下来我问晏燕馆长,您从2017年就有一个技术概念相关的展,叫“.zip未来的狂想”,从当年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到现在AI对艺术的影响有何不同?
晏燕:2017年“.zip未来的狂想:今日未来馆项目,是小米冠名赞助的,在一面艺术、一面科技中融合碰撞,展览呈现出来的更多是基于编程的、计算机生成的沉浸式视觉艺术。
而今天,人工智能艺术是基于大数据的模型生成。技术本身延展出了无数的“滤镜”和工具,技术门槛在降低。这反而让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凸显出来: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的时代,什么是好的艺术?审美的价值、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性,我们这个领域对于创作界定,评价体系重新梳理和建立,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张煜:我想补充一点,我本人在微软待了 15 年,大约15年前,微软打算出一本关于软件开发的书,那时候的软件开发在中国还没有特别好的规范,当时大家一块讨论,李开复老师也贡献了很多思考,最后我们把书定名叫《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所以,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其实源远流长。
高飞:在很多大学,科学与艺术原本就在同一个学院里;美国的文理科学院,更是将科学与艺术并称。科学与艺术从来都不远。正如晏燕老师所说,人工智能从最初的计算机视觉,到今天的大语言模型,已经从识别世界走向理解语言与审美。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会开启艺术的新篇章。或许在场的各位之中,就将诞生新的达芬奇式的跨界人物。
话题三:AI产品,如何不被模型碾压?AI创业,如何借势模型迭代?
高飞:结合刚才说的模型产品的问题,时间上,现在不同通用大模型迭代速度也很快,原来可能是1年一个版本,到今年半年甚至3个月一个版本。空间角度,中国美国,也在成为模型/AI产品的全球主要产地。想问下马杰老师,很多产品团队也很担心产品被模型碾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或者反过来说,我们又应该如何平台AI能力快速演化?
马杰:过去一年,零一万物深入产业一线,看到的满眼都是机会,根本不是所谓的“工作消失”。我们坚信,人工智能是所有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巨大机会,就像电动车颠覆传统燃油车一样。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在引擎、变速箱上追赶得很辛苦,但一夜之间,赛道变了,电池和电机成了核心,这给了我们超越的机会。
AI就是那个新的弯道,弯道超车是什么技巧呢?你要在最早的能进入弯道的那个点,又稳又准地踩下油门冲进去。当然,如果要踩的早一点,可能就翻车了;如果踩的晚一点,这个弯道对你来说就太难了。
当下的此刻,智能已足够强大,成本已足够低廉,正是最好的入弯时机。
我真诚地建议大家,不要总想着裁掉几个美工或程序员,而要去思考,你的企业里,有没有一个过去想做却做不了、能让业务产生质的飞跃的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你一定要思考,不是一定有答案,但是你一定要思考用 AI 能不能解决,因为AI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恰恰能解决那些过去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难题。
比方说我们最近跟合作伙伴在看,用AI去做法律方面的事情。在法律行业,律师的门槛极高,但工作中也有大量重复性的体力劳动。AI无法取代律师最终的判断和签字,但可以承担海量的基础工作,将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真正有创造性的事。每个行业都有类似“招不到优秀人才”而非“裁掉多余员工”的痛点,这些正是新技术的用武之地。
高飞:就是用新的技术解决旧的问题,然后用 AI 的智力来解放人的体力,尽早进入弯道。接下来想请问张毅老师,您在调研项目的时候,如何看待项目的护城河问题,AI创业团队应该如何创造出区别于平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张煜:范式确实变了,护城河也变得更动态。我认为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跑得最快,就是最好的护城河。在快速迭代的竞争中,速度本身就是壁垒。
第二,算力为王,这是一种“暴力美学”。过去大家管微软叫做“AI 的黄埔军校”,过去这些科学家们,包括像是开复、张亚勤、沈向洋等前辈,他们研究AI多年、积累了深厚研究成果。但我们也看到,现在许多顶尖AI科学家非常年轻,他们不一定有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但他们掌握了强大的算力工具,能用海量数据快速达成结果。这虽然少了些过去对“人”的想象美感,看起来有点boring(单调),但这就是趋势。
第三,行业经验和数据是最终的壁垒。通用大模型已经卷成红海,创业公司的机会在于深入行业,一般人卷不进去,那怎么办?因为行业Know-how和数据是有壁垒的,这是大模型公司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
高飞:想再问下晏燕馆长,AI让全球创作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您观察到东、西方艺术家在面对AI浪潮时,创作心态和题材上有何异同?
晏燕:我非常认可中国的AI军团和创作者社群的活力。刚才马杰总谈到“弯道超车”,我想强调的是,技术只是加速器。2010年,我们合作的一位艺术家,用3D Max做个十几米高的影像作品,需要几十人团队花费数年才能达到电影级的精细度。今天,AI或许能极大地缩短这个过程。
但我最近接触的一个由微软赞助的法国国际人工艺术节展览项目,艺术家作品的核心是一个好的故事和立意。这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艺术家作为“领头羊”——创作者本人在想什么、表达什么,依然是作品的灵魂。我期待中国的创作者们,能在利用AI工具的同时,更多地展现我们独特的人文特质和思想深度。
话题四:当AI进化到最终形态,人类的价值如何体现?
高飞:最后一轮问题,想谈谈AI和人的关系。今年PEC大会宣传片提出了共创“新作品时代”这一倡议,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们最想看到哪些AI作品,或者什么样的AI作品是有吸引力的?
PEC China发起人、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
张煜: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AI作品。
马杰:来自更广泛的普通人的最棒的作品。因为AI带来了技术的平权,让像我这样热爱艺术但缺乏艺术表达技巧的人,也能实现自己的创意。前几天我在飞机上延误的两个小时里,用AI辅助,写出了我人生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因为我只需要体现最核心的创意,其他内容交给AI。我期待看到无数普通人的创造力被AI点燃。
晏燕:我期待看到具有“和谐性”的作品。它既能实现马杰老师提及的“弯道超车”式的技术创新,又能植根于我们深厚的文化传承。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
高飞:特别感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AI的“A”,既是Artificial(人工)的含义,也是Acceleration(加速)的含义。我们期待与产业一起,迎接一个AI为我们创造价值的新纪元。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腾讯ARC实验室推出AudioStory系统,首次实现AI根据复杂指令创作完整长篇音频故事。该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叙事推理能力与音频生成技术,通过交错式推理生成、解耦桥接机制和渐进式训练,能够将复杂指令分解为连续音频场景并保持整体连贯性。在AudioStory-10K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音频创作开辟新方向。
Meta与特拉维夫大学联合研发的VideoJAM技术,通过让AI同时学习外观和运动信息,显著解决了当前视频生成模型中动作不连贯、违反物理定律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仅需添加两个线性层就能大幅提升运动质量,在多项测试中超越包括Sora在内的商业模型,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AI实验室发布OmniAlign-V研究,首次系统性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人性化对话问题。该研究创建了包含20万高质量样本的训练数据集和MM-AlignBench评测基准,通过创新的数据生成和质量管控方法,让AI在保持技术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人性化交互水平,为AI价值观对齐提供了可行技术路径。
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GraphCast是一个革命性的AI天气预测模型,能够在不到一分钟内完成10天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超越传统方法90%的指标。该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学习40年历史数据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卓越,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为气象学领域带来了效率和精度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