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扈佃杰
创立一档面向创新者的对话栏目,就必然要用一个“称谓”来向创新者们致敬,而「行者」就是在我们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因为创新者毫无疑问是一批永远在路上的人。同样重要的,行动也是这个世界进步的本源,无论是自然世界的理解,还是人类自身的进步。莫不如是。
在古代,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就源于对宇宙星辰「行动」的观察。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一块距今大约50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上面记录着历史上最早将天文运动和地球现象结合的印迹:
在这个月的第15天,整整三天,天空中寻不到这颗星星的踪影。到了11月的第18天,它重新出现在东方。新的泉源涌出来,阿达德(古巴比伦的风暴之神)送来雨水……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数惊艳了全场。而6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对它的描述也正是——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知识实践体系。
在现代,人类自身的远足,更创造了一个个科技奇迹。50年前,人类自身向宇宙迈出了最远的步伐,阿姆斯特朗踏上月表的第一步,“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传遍世界。去年八月,我们的「祝融号」已经在火星上漫步了超过一千米。
与这些奇迹同时发生的,是一系列的新发明。地图卫星导航,真空吸尘器,空气净化器,数码相机,甚至现代泳衣和隐形牙套......都是因太空远足而伴随创造的科技新物种,极大程度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
对旧事物的打破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创新者的思考与行动也无止境。所以,我们希望与科技行者们对话,就像当年的巴比伦泥板一样,用文字记录下新发现和新洞察。
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找到那些更深刻的创新和更硬核的科技。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化转型同时到来之际,我们眼中的创新者不是信息茧房的编织者,而是未来世界的拓荒者。如同资深创业者、也是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所说:“人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科技行者」,正在让科技走得更远,也让科技离我们更近,我们通过对话,与他们同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
上海AI实验室团队发现自回归图像生成模型存在局部依赖、语义不一致和空间不变性缺失三大问题,提出ST-AR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掩码注意力、跨步骤对比学习和跨视角对比学习,让AI"先理解再生成"。实验显示,ST-AR将LlamaGen模型的图像理解准确率提升一倍以上,图像生成质量提升42-49%,为构建更智能的多模态AI系统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