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旺
栏目 | 机器人新纪元
在刚刚过去这一个月里,人形机器人活跃在了各地运动会上。
先是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后又有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办,如今,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筹备工作再次提上日程。
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战略要地之一,4月20日,2025上海半程马拉松在浦东新区拉开帷幕,在本届半马上,现场也不乏人形机器人亮相,傅利叶的Fourier N1人形机器人就作为特别“志愿者”在现场为参赛者提供物资、进行互动。
这一年,也是傅利叶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在近日的傅利叶十周年庆典暨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后采访中,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指出:
“在傅利叶内部,康复业务和人形机器人业务并不是割裂的,也不会简单地分为康复版块和人形机器人版块,未来我们也会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立项研发。”
这时,距傅利叶人形机器人项目立项研发已经过去了六年,傅利叶人形机器人已经在科研、导览、康养等场景中进行应用测试,傅利叶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也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01 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大玩具”
2019年,傅利叶决定要做人形机器人。
当时从外骨骼机器人起步的傅利叶已经是医疗康养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并在2020年提出了“智能康复港”模式,陆续研发了覆盖全身、全周期的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组建起了一支专业的产研运营团队。
顾捷在傅利叶十周年庆典暨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上透露,“如今,傅利叶在全球已经进驻了3000多家医院,拥有近300个遍布全国各地级市、社区、乡镇卫生院的科室案例,覆盖患者人数超百万。”
与此同时,傅利叶启动了人形机器人在康养领域的试点应用。
说起来,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在过去几年里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2020年,傅利叶开始投入研发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执行器;
2021年,傅利叶用自研的执行器搭出了机械臂、四足机器人、多足机器人,乃至火星车等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本体;
2022年,傅利叶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终于能够走起来。
顾捷在生态峰会上指出,“从立项之初,我就知道这个项目会非常烧钱,但真做起来才发现,和我们预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甚至一度连我自己都不得不重新思考,是不是该及时止损。”
时间到了2022年,在大模型引爆人形机器人产业之前,机器人市场和融资环境已经相当艰难,医疗赛道更是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少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的评价是“会走路的大玩具”,产业环境并不乐观。
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在康复业务团队的力挺下得以为继,当时傅利叶康复业务团队指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做下去,因为技术创新是傅利叶最大的火种。”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傅利叶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每一个零件、每一行代码背后都是康复业务团队同事们的支持。”对此,顾捷很是动容。
2023年,傅利叶首台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正式对外发布,这时的人形机器人在大模型热潮加持下已经成为科技创新领域顶流,也成了投资人追捧的热门赛道,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研发节奏也自这一年开始加速。
据顾捷在会上透露,“彼时傅利叶一方面在不断深入对执行器、灵巧手、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产品迭代,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实际落地中的应用数据与客户反馈,持续提升本体功能,丰富产品线。”
于是,我们看到傅利叶在2024年推出了能够满足各领域开发者、多元化场景应用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产品GR-2,2025年又对外发布了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
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也聚焦到了导览互动、康养陪伴、效率赋能、科研创新四大应用场景。
02 具身智能破解康养难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21.1%。
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我国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急剧上升,作为本就聚焦医疗康养领域的机器人企业,如何将人形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背后的具身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康养领域,就成了摆在傅利叶面前的一大难题。
顾捷告诉科技行者,“与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落地场景的工厂不同,在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并不需要与零件进行大量复杂交互,而在医疗康养领域,机器人需要具备很好的感知能力,需要能够感知周边环境、人类的需求和情绪,然后利用大模型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馈。”
在这方面,傅利叶有着十数年人机交互的经验和相关实验数据,而康复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在交互、感知、决策的技术又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例如,傅利叶最早涉足机器人领域是从力反馈技术研发起步,并研发出了用于外骨骼机器人的集成度高、输出力量大、实时响应性能好的力反馈技术,这样的技术同样适用于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有所不同的是,以往康复机器人形态分为穿戴式和末端控制式,这类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神经康复训练,需要反复进行交互训练,顾捷告诉我们,“有了人形机器人后,未来就可以以更通用的形态来满足康复治疗和互动需求,甚至可以用于康复之后的陪伴、认知训练等场景。”
不过,顾捷也指出,“一款能够进入终端市场的医疗级产品,从研发到真正量产大概需要3-5年,仅仅是要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就需要1-2年时间。”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康养领域落地应用仍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影响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
作为一线康养服务机构,山东公用康养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毅在大会上指出,“目前康养服务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城乡差距较大,基层养老机构设备配备和专业护理人员良莠不齐,导致康养服务供给与市场化需求有很大差距,我们期待具身智能技术能在提供精准专业化服务、操作规范标准执行和远程医疗支持方面得到应用。”
实际上,据顾捷透露,傅利叶已经在将具身智能技术应用在这些场景。
“以前傅利叶的智能康复主要是一对一的人工训练,现在通过具备具身智能能力的外骨骼或其它康复机械形态的机器人,一个治疗师可以管理5-10个机器人,大幅提升了治疗师的工作效率,实现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转变。
此外,不同治疗师拥有的治疗经验不同,治疗方法和效果也会有所差别,但机器人可以实现包括质量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等方面的标准化。治疗师只需要调节一些参数,就能适配不同患者,为大量患者或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训练和服务。”
顾捷还特别指出,“傅利叶具有具身智能功能的机器人数量已经有大几千台,这些机器人已经落地在了3000多家医院中。”
03 傅利叶的下一个十年
当人形机器人成为社会焦点时,不得不承认的是,人形机器人距离深入产业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时,要想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就需要推动构建一个更完善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为了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傅利叶先是在今年3月对外开源了开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并发布了全流程工具链,首批上线超3万条高质量真机训练数据,包含多种自由度灵巧手的训练数据及专门针对手部任务的模仿学习数据。
后又在4月发布了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 Fourier N1,并同步开放涵盖物料清单、设计图纸、装配指南、基础操作软件在内的完整本体资源包。
据顾捷透露,“通过开源算法和部分硬件,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下游集成商,利用我们专业的硬件本体,共同进行生产制造环节的开发。”
据悉,傅利叶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通用机器人生态网络建设,旨在通过“硬件开发+算法开源+数据共享”三维架构,系统性降低机器人研发门槛,提升技术迭代效率,促进跨行业协同创新结合其它技术,发挥人形机器人在康养领域应用潜力。
在本次生态峰会上,傅利叶也分别与同济大学、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举行了“具身智能康复港”揭牌仪式,此外,傅利叶也已经山东公用康养集团的展开了项目合作,旨在共同打造具备全国示范效应的具身智能康养标杆案例。
当谈到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应用场景,顾捷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不仅可以用于患者入院导诊、日常康复训练、夜间病房查房陪伴,还可以应用到院内巡逻、货物搬运等医疗体系各个环节中。”
不过,顾捷也指出,“从严肃的医疗场景,到未来的养老场景、家庭陪伴场景,未来机器人不会单纯按人形和非人形来划分,而是根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定义形态和功能,傅利叶未来也会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立项研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现代大语言模型就像一栋拥有数百个房间的豪华大厦,每个房间(或称为"层")都执行特定的功能,共同协作完成复杂的语言理解和生成任务。然而,这些模型的规模已经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只有拥有高端计算资源的机构才能负担得起它们的运行成本。这就像一辆耗油量极大的豪华跑车,普通人负担不起它的燃料费用。
想象一下,当你在解答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你不仅需要给出答案,还需要详细解释每一步推导的理由,不能有任何逻辑跳跃或假设——这就是形式化数学推理的严格要求。
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音助手,比如Siri或ChatGPT。它们通常是这样工作的:你问一个问题,它回答,然后安静地等待你的下一个指令。这就像是一个只会被动回应的服务员,永远等待你的呼唤。而Voila团队认为,真正高级的AI助手应该更像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好朋友或队友,能够自然地融入你的生活节奏中。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料理比赛,有两位评委。第一位评委只给你一个分数,而第二位评委会详细解释你的菜品在口感、创意和技巧上的表现如何,然后才给出最终评价。显然,第二位评委的反馈对于你改进厨艺更有帮助。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开发了能像第二位评委那样工作的AI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