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科技行者

  • 算力行者

见证连接与计算的「力量」

首页 挑战ChatGPT霸主地位:中国科学家用扩散模型打造全新AI语言大脑LLaDA

挑战ChatGPT霸主地位:中国科学家用扩散模型打造全新AI语言大脑LLaDA

2025-08-25 14:29
分享至:
----..---.-...-/--...-.-......./-...-....-..--../-............-.- ----..---.-...-/--...-.-......./-...-....-..--../-............-.- ----..---.-...-/--...-.-......./-...-....-..--../-............-.- ----..---.-...-/--...-.-......./-...-....-..--../-............-.-
2025-08-25 14:29 科技行者

这项由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聂晟、朱丰琪、游泽斌等研究者与蚂蚁集团联合完成的突破性研究发表于2025年2月,论文标题为《Large Language Diffusion Models》。有兴趣深入了解技术细节的读者可以通过arXiv:2502.09992访问完整论文,或访问项目主页https://ml-gsai.github.io/LLaDA-demo/获取更多资源。

当我们谈论AI语言模型时,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ChatGPT、GPT-4这样的系统。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像人类说话一样,一个词接一个词地生成文本。这种方式被称为"自回归模型",就好比你在写作文时,必须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写,每个新字都基于前面已经写好的内容。

然而,中国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AI生成语言真的只能像人类说话那样按顺序进行吗?能不能让AI像画家作画一样,先勾勒出大致轮廓,然后逐步填充细节?这就是扩散模型的核心思想。

扩散模型原本在图像生成领域大放异彩。想象一下,如果你要画一幅画,传统方法是从左上角开始,一笔一笔按顺序画完。而扩散模型的方法更像是先在整张画布上随机撒满颜料斑点,然后通过一系列"去噪"过程,逐步将这些斑点调整成一幅完整的画作。每一步调整都会让画面更加清晰,最终呈现出想要的图像。

研究团队面临的挑战是:这种原本用于图像的技术能否成功应用到文本生成上?毕竟,文字和图像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文字是离散的符号,而图像是连续的像素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LLaDA(Large Language Diffusion with mAsking)的创新系统。

LLaDA的工作原理可以用"填空游戏"来比喻。设想你有一段完整的文章,但其中的某些词被随机遮掩了。LLaDA的任务就是根据没有被遮掩的词语,猜出被遮掩的部分应该是什么。在训练过程中,系统会接触到大量这样的"填空题",逐渐学会理解语言的规律和逻辑。

与传统的按顺序生成不同,LLaDA可以同时考虑文本的前后文信息。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填字游戏高手,不仅看横向的线索,还会参考纵向的提示,从多个角度综合判断答案。这种双向理解能力让LLaDA在处理某些特殊任务时表现出色,特别是那些需要"逆向思维"的任务。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们让不同的AI系统完成古诗词接龙任务,包括正向接龙(给出上句猜下句)和逆向接龙(给出下句猜上句)。结果显示,包括GPT-4o在内的传统模型在逆向任务上表现糟糕,这被称为"逆向诅咒"现象。而LLaDA在正向和逆向任务上都保持了稳定的表现水平。

为了验证LLaDA的实际能力,研究团队将其扩展到了80亿参数的规模,并在2.3万亿个文本片段上进行训练。这个训练规模相当于让一个人不间断阅读数千年的文字内容。整个训练过程消耗了13万小时的H800 GPU计算时间,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连续工作15年。

在多项标准测试中,LLaDA 8B展现出了与主流大型语言模型相媲美的性能。在数学推理任务GSM8K上,它甚至超越了同等规模的LLaMA3模型。在中文理解任务上,LLaDA也表现出了明显优势。这些结果证明了扩散模型在语言生成领域的巨大潜力。

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训练和优化流程。首先是预训练阶段,LLaDA学会了基础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然后是监督微调阶段,通过450万对话数据让模型学会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经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LLaDA不仅能够完成各种语言理解任务,还能进行多轮对话,展现出了类似ChatGPT的交互能力。

在技术实现上,LLaDA采用了与主流语言模型类似的Transformer架构,但去掉了单向注意力机制的限制。这让模型能够同时关注文本的前后信息,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为了优化性能,研究团队还设计了多种采样策略,包括基于置信度的重新遮掩方法和半自回归生成方式。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它挑战了一个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语言AI必须按照人类说话的方式工作。LLaDA证明了,通过不同的生成机制,AI同样可以达到甚至超越传统方法的效果。这为未来的AI语言模型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当然,LLaDA也有其局限性。相比传统的自回归模型,它在推理时需要更多的计算步骤,生成速度相对较慢。此外,由于这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技术路径,在某些专业领域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望未来,扩散模型在语言生成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团队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改进方向:进一步扩大模型规模、优化训练效率、增强多模态能力,以及探索更高效的推理方法。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扩散模型的语言AI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ChatGPT等传统模型的有力竞争者。

说到底,LLaDA的出现告诉我们,在AI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技术路线。通过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尝试,科学家们总能找到新的突破点。这项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工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更重要的是为整个AI社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对于关注AI发展的读者,这项研究值得持续关注,因为它很可能代表了未来语言AI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Q&A

Q1:LLaDA与ChatGPT这样的传统语言模型有什么根本区别?

A: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成方式。ChatGPT等传统模型像人说话一样按顺序生成文本,必须从左到右一个词一个词地输出。而LLaDA使用扩散模型,更像画家作画,可以同时考虑整个文本的前后信息,通过多轮"填空"逐步完善内容。这让LLaDA能够更好地处理需要逆向思维的任务,比如根据诗词下句推测上句。

Q2:LLaDA在哪些方面表现比传统模型更好?

A:LLaDA最突出的优势是双向理解能力和逆向推理能力。在古诗词逆向接龙任务中,LLaDA表现稳定,而GPT-4o等传统模型则出现明显性能下降。此外,LLaDA在数学推理和中文理解任务上也表现出色,在某些测试中甚至超越了同等规模的LLaMA3模型。它还能进行自然的多轮对话,具备与ChatGPT相似的交互能力。

Q3:普通用户什么时候能使用到LLaDA技术?

A:目前LLaDA还处于研究阶段,研究团队已经在项目主页https://ml-gsai.github.io/LLaDA-demo/提供了演示版本。不过要真正普及到普通用户还需要时间,主要原因是扩散模型在生成时需要更多计算步骤,速度相对较慢。随着技术优化和硬件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内基于扩散模型的语言AI产品会逐步面向消费者市场推出。

分享至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