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是指所有条款都是用计算机语言书写的,这个概念早在1994年就提出来了,但这一理论一直没有得以落地,智能合约真正焕发出生机,还是要感谢区块链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 而合约,则属于法律范畴,百度百科上解释为双方当事人基于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合约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常识、假设和无需清楚说明的惯例等,有些很难在商业合约中明确描述。
区块链时代的智能合约,加上了“智能”两个字加以约束,就是合约写入区块链后的不可更改和无条件执行,是有区块链自动执行的合约,而不是因为合约天生的具有智慧。
现实中的智能合约不考虑任何法治精神、契约精神和合约外其他“未编程”的因素等,只是基于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行事,机械地执行命令。在这个过程中,被称为“智能”的原因,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理解的“智能”,实际上是“傻”的表现。
理想的智能合约中的“智能”不是机械的,而是复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动态学习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程序员如何编程呢?
人类的智慧,很难用语言描述,更难以用机器语言描述。如何对智能编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编程后还根本无法更改,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程序员首先要让智能合约变智能,可能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和合约的新编程语言等,并且还要培养大批合格的智能合约程序员,这些程序员要懂合约,还要了解记账,看来只能让懂法律的会计来当程序员了。
当然,还需要不再坚持“Code is Law”,在发现违背常识、精神和原则等抽象概念的情况下,允许外部“超机器”力量介入,干预合约的更正和执行,不再执行机器看来还是正确的,但人看来已经错误了的智能合约。
因此在未来,一个善于发现智能合约中的瑕疵并据此能获利的人,不会被称为黑客或是认为在犯罪,而是个正当的、必要存在的职业。因为这更像是一个注册了的“智能合约会计师”,正在利用税务漏洞为其客户合理避税。
来源:《区块链杂谈》电子杂志第七期
作者:何宝宏 《区块链杂谈》名誉主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编辑:孙封蕾
关注科技行者微信公号(itechwalker),获取《区块链杂谈》电子杂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
上海AI实验室团队发现自回归图像生成模型存在局部依赖、语义不一致和空间不变性缺失三大问题,提出ST-AR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掩码注意力、跨步骤对比学习和跨视角对比学习,让AI"先理解再生成"。实验显示,ST-AR将LlamaGen模型的图像理解准确率提升一倍以上,图像生成质量提升42-49%,为构建更智能的多模态AI系统开辟新路径。